美文网首页母亲教育学校"心田教育学"社会热点
【原创】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上)

【原创】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上)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14:27 被阅读216次

    【原创】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上)

    我们知道,在家庭里教育孩子,不能只是指望某一个人发挥作用,必须发挥“父母集体”的作用,但是有时候,事与愿违,多出一个人可能会“帮倒忙”,与其有这个人,倒不如没有,于是,有的夫妻,只因为一言不合就吵架,脸红脖子粗地相互指责、大打出手,留下哇哇大哭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孩子的教育父母都非常重视,不少夫妻吵架的原因,基本上是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有关,丈夫说要这么教育孩子,妻子说要那么教育孩子,夫妻双方都觉得自己这样教育孩子有道理,都要坚持自己是对的,于是,有的吵架,有的离婚,有的甚至导致夫妻双方“拔刀相向”、“磨刀霍霍”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发生。

    事实上,现在的离婚率不断上升的一个原因,也与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有关,大多数人都认为夫妻感情破裂才是离婚的原因,其实,孩子没有教育好这也是离婚率很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模范夫妻”安吉丽娜朱莉与布拉德皮特离婚,就是朱莉育儿理念与皮特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重大的“不可调和的分歧”。

    这样看来,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婚姻破裂,也与孩子教育问题的日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夫妻教育理念分歧的问题,有些夫妻为此争吵甚至离婚,其实由于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夫妻之间出现教育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据北京西城区教委对17所小学开展的《社区家庭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数据报告》显示:近半数家庭存在教育分歧。调查中针对“您和您的爱人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观点一致吗”,统计结果显示:5%的人表示“不一致,有很大分歧”,43%的人表示“有一些分歧”。39%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受父母、爱人、亲戚朋友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们缺少科学的、有效的提升自己家庭教育水平的渠道和方法。在此,专家建议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讲座,来帮助家长们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北京西城区:近半数夫妻教育理念有分歧 2016年03月28日《北京日报》)

    这说明,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夫妻双方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是非常严重,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

    下面,我们看一个“教育孩子理念严重分歧丈夫激愤下杀妻”新闻报道——

    据2017年2月28日的【大庆网】报道:“新学期伊始,关于中小学生的相关教育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虎妈要高分,猫爸要快乐,夫妻为此常有争端,其中,因子女教育问题引发夫妻矛盾的情况,也成为一个焦点。心疼女儿要挨打,猫爸挥斧杀害虎妈获死刑,家庭教育何去何从?”(女儿因成绩差遭母亲打骂 父亲“护女”杀妻被判死刑2017年2月28日 大庆网)

    父亲“护女”杀妻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主要是“家教理念不一致——妇唱夫“不”随。

    妻子说这样教育孩子?

    丈夫说应该这样教育孩子?

    那么,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

    下面,我们先看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夫唱妇随”与“妇唱夫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记得《千字文》一句话,说的是“上和下睦,夫唱妇随”,意思是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记住,“夫唱妇随”,不是说,夫妇二人在家里或歌舞厅唱什么卡拉OK,男的唱女的也唱,如此“夫唱妇随”,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和下睦”,只有“上有和”,才能“下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就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中的“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

    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

    其实,“夫唱妇随”,只是教育孩子上半句话,后面还有下半句,就是“妇唱夫随”。

    所谓“妇唱夫随”,就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即便是,丈夫不同意妻子的话,这个时候夫妻一定要一致,有分歧、有意见可以背后商量商量,古人说的“背后教妻”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夫妻双方本是一体的,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如果,你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把你的配偶说的一无是处的话,那么,别人一定会看不起你的,认为你这个人没有一点修养,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那么,别人一定会尊敬你。

    好了,下面,我们看关于“夫唱妇随”与“妇唱夫随”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教育孩子:夫妻双方为何要“理念一致”?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于是,在“生活”中,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见风使舵,谁对他有利他就听谁的,他还会利用夫妻之间教育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善于在矛盾的教育观念中“钻空子”,寻求“保护伞”,甚至有时还会故意制造点矛盾让夫妻之间吵架,知道什么时候给父母之间制造矛盾,而且会利用父母的矛盾,从中“渔利”。

    别看孩子在家长面前唯唯诺诺、老老实实,但是家长一转身,他做的是另一套,甚至与家长背道而驰,他这种做法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在父母矛盾的漩涡中“习得”。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父母两人为讨好孩子相互拆台,彼此攻击,那孩子不但难以尊重任何一方,反而会利用父母的矛盾,从中“渔利”,这样孩子就可以“渔翁得利”,“渔不学习的利”、“渔睡懒觉的利”、“渔玩游戏的利”、“渔乱花钱的利”。

    基于此,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或方向上有什么问题,也在私下讨论明白,统一口径。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让孩子牵着父母的鼻子走从中“渔利”。

    2.教育孩子:夫妻双方方法失当怎么办?

    如果夫妻双方一方在教育孩子方法失当,一方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孩,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对方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所以,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定要克制自己言行,绝不能正面冲突,如此,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情绪影响。

    3.教育孩子:夫妻双方理念不一致怎么办?

    夫妻双方教育理念不一致怎么办?

    出现这种教育孩子理念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孩子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尽快统一原则。

    4.教育孩子:夫妻双方离了婚如何教育?

    夫妻双方离了婚如何教育孩子?

    夫妻双方,即便是离了婚,教育孩子理念也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孩子是无辜的,如果父母双方离了婚,最好在各自的家中保持一些相同的教育理念,例如都要求孩子“经常做些家务、按时做作业、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尊重长辈”等方面。

    这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做的比较好,离婚以后教育孩子还是前妻一个人说了算。

    5.夫妻“教育孩子一致性”:是“家庭教育孩子基本原则”

    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一致性”,不能各自为政,不能掉链子,这是家庭教育孩子,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家庭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家庭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这就要求父母教育对孩子的“思想一致、要求一致、培养一致、目标一致”,如此,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可是,有的父母,会直接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意见分歧:父亲说:“孩子,你就听爸爸的话,你妈妈啥也不懂,一天到晚,就知道婆婆妈妈”;母亲又说“孩子,你必须听妈妈的话,别听你爸瞎说,一天到晚,就知道唠唠叨叨”;还有的夫妻让孩子当裁判,看到底是谁有理,有的夫妻甚至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吵起来。”

    常言说得好“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一个家庭,总得有个当家的。不过,也只能有一个当家的,要是夫妻两个人都争着当家主事,那日子还怎么过。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韩非子说过的一句话:“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就是说,一个家庭里父母各坚持自己的所见,互不相让,家里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对子女进行教育,也是各持各的观点,这个时候子女就不知听从谁的好。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夫唱妇随,相夫教子”, 指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天下之理,夫者倡,妇者随。”

    可是,现代社会里,男女平等,不在是“夫唱妇随,相夫教子”时代,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双方无论是“夫唱妇随”也好,还是“妇唱夫随”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重要的关键问题。

    既然如此,那么,“夫唱妇随”与“妇唱夫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看“夫唱妇随”育子,成功的表现在哪里?

    二、“夫唱妇随”育子:成功的表现在哪里?

    “夫唱妇随”育子,成功的表现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是从梁启超之妻,是如何夫唱妇随?

    1.梁启超之妻夫唱妇随:“一门三院士,父子九专家”

    1890年梁启超17岁时,参加广东乡试,榜列第八名举人,受到主考官李端棻的器重。李端棻从这个穷书生身上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潜力,就主动牵线搭桥,将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梁启超。

    第二年三月,梁启超参加京城会试,不幸落第。通情达理的李惠仙并不嫌弃他,而是如期与梁启超完婚,婚后一起回到梁启超老家广东新会。梁启超的父母务农,生活并不宽裕。他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家,连一间新房也没有,只好与邻里借了间房作为新居。广东沿海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李惠仙刚从北京来,生活很不适应。但她并不计较这些,尤其可贵的是,她虽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仍主动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尽守妇道,从无怨言。梁启超的生母早年病逝,其继母只比李惠仙年长两岁。但李惠仙对继母孝敬有加,开口闭口以母亲相称,从无半点不恭行为。因此梁氏家族无不称赞其美德。

    梁启超参与戊戌变法初期,光绪皇帝很欣赏梁启超的文采,但在召见他时,他一口广东方言,让光绪大为扫兴。为此,梁启超在爱妻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官话。不久就能用官话表达思想和参与社交了。

    梁启超追随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只身逃亡日本。不久李惠仙到日本与梁启超团聚。1901年李惠仙为梁启超生了个儿子梁思成。但因梁思成从小身体羸弱,为了香火有传,李惠仙准许将她从北京带来的侍女王桂荃纳为妾。后来王桂荃为梁启超又生了六个子女。

    1913年梁启超携妻妾回国后,于1915年参加了护国战争,无力照顾家小,心中多有愧疚。可是李惠仙却鼓励他说:“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勿反顾也!”爱妻的深明大义给梁启超极大的鼓舞,但同时贤妻也为自己加重了负荷。

    1924年9月,李惠仙因积劳成疾,不治而逝。梁启超悲痛万分,写了篇《祭梁夫人文》,表示对爱妻的哀悼: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部分内容 来源于 梁启超 百度百科)

    从这篇祭文不难看出,梁启超与爱妻是一对夫唱妇随,互相扶助的恩爱夫妻。

    李惠仙病故后,留给王桂荃9个儿女。贤惠的王桂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任劳任怨地照顾丈夫,抚养子女,极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他将梁启超的9个女子,都培养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都是院士。

    像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女士,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带着9个孩子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岁月,即使在文革的动乱年代没有动摇她的坚强信念,在她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棵“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坚强母亲。

    2.胡传之妻夫唱妇随:儿子胡适“荣获35项博士桂冠”

    胡适的父亲,名字叫胡传,生于1841年,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有志于学。

    24岁时,进学为秀才,接着为中举而攻读,无奈初次应试就名落孙山。科举取士之路走得颇不顺畅,后来他又对中国边疆地理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加上潜心好学的精神让他走上了充当幕僚之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上司的好评,被派往上海,任淞沪厘卡总巡,并且获得“能吏”之称;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故后,与比他小32岁的冯顺弟结婚,这就是胡适的生母。

    胡适母亲,尽管是不识大字一个的农村女子,但她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胡适说“我在这9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但这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那么,胡适母亲,如何教子识字?

    从古到今,很多成功人从小就识字非常的多,翻开历史可以看到,名人和传奇人物从小就刻苦学习,从前的幼儿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从识字开始,望子成龙,识字启蒙。

    我们知道胡适的母亲是不识字的。

    为什么说胡适母亲教子识字?

    胡适的父母婚后感情不错,胡适的父亲或许是老来得子,非常高兴,常常在下班之余,在忙碌的官场之外,胡传可是亲手剪下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些楷书汉字,然后,就“上课”了。

    胡传如何“上课”?

    胡传的这个“上课”,其实,就是识字启蒙教育,他不光是对儿子实施教育,还对他的妻子也实施教育。

    于是,胡传对妻子与儿子开始了他有趣有益的“教书先生”业余生活。

    父亲做“教师”,母亲做“助教”或“代理教师”——现学现教。

    胡适的母亲自小生活在农村,完全是目不识丁,但是对于读书识字,她非常努力,一年后,比儿子认识的汉字还多。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丈夫父亲是教书先生,妻子儿子是学生,而妻子又是母亲和助教,协助丈夫辅导儿子。这样的家庭教育,真是快快乐乐,父母与孩子,其乐融融,家庭幸福,丈夫还尽享天伦之乐。

    这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家庭。

    我们看,丈夫胡传在下班的夜晚,不赌博、不喝酒,不吹牛,一家3口人围坐在书桌旁,胡传一边读,儿子和母亲一边跟着亦读亦写。偶尔,儿子还和母亲来比赛,看谁记得多、写得好,然后听50多岁的丈夫或老父亲,每人再发一个大红花。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书香氛围,使得胡适愿意与书为伴,使得胡适在不到4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已经认得近1000字,并且感觉读书不累。在胡适读私塾的年代,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不象同龄人普遍的顽皮厌学,与这样的教育有关;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胡适爱读书的好习惯。

    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后,胡适母亲已经认识了近1000个汉字,儿子胡适也认识了700多个汉字。

    胡适的母亲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

    胡适的父亲去世之时,要求冯氏督促胡适读书。

    下面是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到——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胡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第34页)

    我们看,胡适在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天刚亮就把“我”喊醒,不允许“我”养成睡懒觉的习惯;醒来后看“我”清醒了,就帮“我”反省昨天言行有误的地方。

    这是,胡适母亲冯顺弟“精心教育”的过程之“因”。

    所以,尽管胡适的母亲和丈夫只生活了6年多,在胡适母亲心里,丈夫简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她对丈夫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她不具体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就是人间正道。

    这是胡适母亲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胡适母亲为什么崇拜丈夫,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父亲这尊偶像。

    胡适的母亲终身守寡、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为了自己孩子的将来,母亲愿意忍受一切,母亲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于是,胡适母亲有了“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母亲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

    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

    这一切的一切,胡适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胡适为了母亲也要学习,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我要学的力量,这就是胡适为什么能够获35项博士力量!!

    这是母亲冯顺弟“夫唱妇随”与“精心教育”之“果”。

    胡适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史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绝不是偶然。

    胡适自己也说,母亲是影响自己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正确的“夫唱妇随”基本原则,让家庭幸福,孩子成功。

    下面,我们接着看,不正确 的“夫唱妇随”,让孩子离家出走、家破人亡的例子。

    【原创】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何薇舒:尽管胡适的母亲和丈夫只生活了6年多,在胡适母亲心里,丈夫简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她对丈夫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她不具体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就是人间正道。

        这是胡适母亲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胡适母亲为什么崇拜丈夫,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父亲这尊偶像。




      • 教育的名义:事实上,夫妻双方本是一体的,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如果,你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把你的配偶说的一无是处的话,那么,别人一定会看不起你的,认为你这个人没有一点修养,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那么,别人一定会尊敬你。
      • 教育的名义:赞一个
      • 树人教育ABC:可是,现代社会里,男女平等,不在是“夫唱妇随,相夫教子”时代,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双方无论是“夫唱妇随”也好,还是“妇唱夫随”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重要的关键问题。
      • 教育人:这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家庭。

        我们看,丈夫胡传在下班的夜晚,不赌博、不喝酒,不吹牛,一家3口人围坐在书桌旁,胡传一边读,儿子和母亲一边跟着亦读亦写。偶尔,儿子还和母亲来比赛,看谁记得多、写得好,然后听50多岁的丈夫或老父亲,每人再发一个大红花。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书香氛围,使得胡适愿意与书为伴,使得胡适在不到4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已经认得近1000字,并且感觉读书不累。在胡适读私塾的年代,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不象同龄人普遍的顽皮厌学,与这样的教育有关;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胡适爱读书的好习惯。




      • 教育人:父亲做“教师”,母亲做“助教”或“代理教师”——现学现教。

        胡适的母亲自小生活在农村,完全是目不识丁,但是对于读书识字,她非常努力,一年后,比儿子认识的汉字还多。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丈夫父亲是教书先生,妻子儿子是学生,而妻子又是母亲和助教,协助丈夫辅导儿子。这样的家庭教育,真是快快乐乐,父母与孩子,其乐融融,家庭幸福,丈夫还尽享天伦之乐。




      本文标题:【原创】教育孩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pa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