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十四讲中充分肯定新教材首次学习的重要性,与之相连的第十五讲,他又让我们明白教材的学习,理解是第一要务,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识才能够盘活并运用。
许多时候,我们都无奈于孩子们的反复遗忘,明明才讲过,为何又不会?!内心难免无奈并愤懑,可是回头一想,难道不是我们的课堂有了什么问题,莫不是课堂的轻重没有安排妥当?!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
了解,还不等于知道,了解了什么,还不是有了这方面的知识。要有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理解。
理解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学生思考所学的内容,检验他对教材的了解是否完全正确,尝试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教师在讲课时,认为这节课我讲了,你就得会;我布置作业了,你巩固了,你就得举一反三。可是扪心自问,我们把知识传授了,可能孩子们只是了解只是听说,他们还不能娴熟地运用,因为记忆的偏差,他们可能转瞬即忘,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多花一点时间,让思考真实发生,只有他们的大脑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接纳,而是思考以后的转化,这才是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新教材的学习上多花一些时间,让孩子们通过深度思考来让自己的思维从“浪漫期“步入“精确期”,这样才能突破我们教学的一种困境,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是因为我们花时间在检查家庭作业上,而检查作业需要花很多时间,是因为我们的新教材讲授不够到位。
如果我们切实认识到这一问题,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如果让孩子们的知识更牢固,我们需要设计更有含金量的问题,来贯穿起整个课堂。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情,而不是自我感动,每天我都努力上课了,却忘了看看下面那一双双眼睛,是否是一种求知的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绩不良的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因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或不懂得事实、现象、真理、法则的联结处,即因果、从属、时间等关系的发源"点"。他们听到了知识,却不理解这种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让学生收获满满的课堂。
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也好,上网课也罢,每天也在听课,可是一到做题,仿佛什么都不会,这就是典型的知识没掌握好,写作业时便错三落四,就需要更多的时间纠正,如果能够抓住课堂,那么学困生的问题便能大大减少。
从了解到理解,架构起这一桥梁的便是我们的课堂,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用到课堂上,让孩子们能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思考的快乐,写作业时的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