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左右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情感和认知发育的一个里程碑,是必经阶段,是进步的表现。
在襁褓期,他们以为自己跟妈妈还是一体的,这种感觉一般延续到8个月左右,也就是孩子学会爬行的时候。
大部分孩子在8个月学会爬、1岁左右则学会走路,从身体上可以自行远离妈妈,也继而从心理上开始与妈妈分离,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
这种分离既带给他们兴奋,也带给他们恐惧和焦虑。他们迫切地需要确认:无论离开多远,妈妈仍然是爱他的,会照料他、保护他。
而这个时期,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还很模糊,不能预见未来,他们往往认为暂时看不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而如果父母离开,宝宝会误以为爸爸妈妈会消失不再来,因此出现分离焦虑。
宝宝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则取决于家长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任何家长都深知产假结束后开始上班的日子,跟宝宝道别是最令人揪心惆怅的时刻。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怎样做才是有利于宝宝成长的,而不能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爸爸妈妈欢快地与宝宝道别,说完再见后干脆地离去,宝宝在一开始肯定会哭闹,但是日复一日的道别仪式和父母畅快的态度,以及在一定时间之后父母肯定会重现,则向宝宝反复说明:分别虽然令人一时难过,却也不是什么痛断心肠的坏事。
这个过程也让宝宝渐渐学会平静快乐地向父母道别,今后和自己依恋的人道别的场面还很多呢,这只是最初的练习而已。
然而,如果父母内心忍受不了跟宝宝暂时分离,告别时成年人比孩子还痛苦,更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内心充满矛盾、愧疚、伤痛,那么宝宝也无法忍受这种分别,每每闹得跟生离死别一样。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
成年人忍受不了与孩子暂时分离,孩子就会哭闹不停,因为哭闹满足了成年人内心的需求,给他们一个理由不跟孩子分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