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雨果•蒙斯特博格给大量听众,包括很多记者作过一次关于和平的演讲。事后,他以如下方式对记者的见闻做了总结:“这些记者坐在离讲台很近的地方。一个人写道,听众对我的演讲感到非常惊讶,会场上鸦雀无声;另一个人写道,我经常被大声的鼓掌打断,在我讲演的最后,鼓掌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一个人写道,在我的对手讲话的时候,我经常微笑着;另一个人则注意到我的脸保持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一个人说到我的脸由于激动变得紫红,另一个人则发现我的脸变得惨白。”
蒙斯特博格认为:每名记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政治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继而根据需要,剔除了于他不利的一面。
穆律罗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和名门贵族。在穆律罗的众多奴仆中,有一个年轻的奴仆塞伯斯蒂。每当穆律罗给学生上课时,塞伯斯蒂就在一旁聆听。一天深夜,塞伯斯蒂提起画笔,进入了画面的境界……当塞伯斯蒂画完最后一笔,才猛然发现主人站在他身后。他慌忙下跪,双眼低垂,悲切地低下头。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奴仆不配作画,如果被发现,不但会受到严惩,还有可能被处死。塞伯斯蒂并不知道,穆律罗在他的身后站了一个多小时。此事成了穆律罗贵族朋友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纷纷猜测“大逆不道”的奴仆会受到何种惩罚。然而,穆律罗不但免去了塞伯斯蒂的奴仆身份,给他自由,还将他收为弟子。贵族朋友们大跌眼镜,骂穆律罗是大傻瓜,甚至远离不再购买穆律罗的画,而穆律罗大笑:你们才是真正的傻瓜,塞伯斯蒂将是我最大的骄傲……
如今,在意大利的收藏馆珍藏的名画中,有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的作品,它们都一样价值连城。贵族朋友们并不知道,穆律罗心中唯有艺术,清规戒律、贵宾身份不在他的视域范围内,他造就了一代画才塞伯斯蒂,更成就了自己德艺双馨的历史伟名。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先河;他踏遍祖国山河,边行医,边采药,边临床试验,成为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他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他一生淡泊名利,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均固辞不受。
或许,正是孙思邈志在医学,官场不是他心所指的方向,才得于成为中国古代寿命最长的神医,才拥有了一代药王的称号。
前不久,与一位青年博士聊天,他在就业与爱情的天平上,选择了爱情,来到了一个地级市的国企。几年过去,面对平静工作、微薄收入和大学时代理想的远离,感慨万分。看着他迷茫的眼神,仿佛感受到了成千上万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中碾轧,我不由自主地进入过来人的角色:“我坚信,你的未来不在地级市,而在更高的平台,也许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潜龙勿用。”他却说:“奔着不离的爱情而来,用分别换取更高的事业平台,岂不是背道而驰?”我愕然……
且不说这位博士终究走向如何,但我只想说: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向心的方向选择的书写过程,尽管中有曲折,只要不忘初心,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书写工具,可以善待,不必利用、焦虑和恐惧,但问题是,很多人沉迷工具绑架中。
蒙斯特博格将记者们的不同描述总结为观察者的偏见: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一些事情被看成是有关系的和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则被忽略为无关的和不重要的。这种偏见源于心理的选择性注意,即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穆律罗选择的是艺术才能,孙思邈选择的是医学,青年博士选择的是爱情,其他的并不是不懂或不需要,只是未被刺激而被硬生生地忽略了。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初期,有一件事我始终未能明白:为什么有时拨打有些人的电话总不在服务区,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现代科技手段下,除了网络信号因素,还可人为控制。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社交规则:别去打扰一个不愿意理你的人,因为你已不在他的服务区。这或许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放宽宗教政策以来,终南山隐士数倍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吧。
最近一段时间,所谓的“心灵鸡汤”受人追捧,铺天盖地的心态告诫充斥眼球,仿佛一夜之间,名利场变成了道场,众生入世皆为修道而来,殊不知,“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到头来,口中调整心态,行动仍是这圈那圈,劳碌奔波,心力交瘁。用表面的修道言行,掩盖心之名利功禄所向。
孙思邈说“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在我看来,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上,选择“普同”,偏见“普同”。未达你的预期,未能如你所愿,恐遇“独取一瓢饮”,请先别主观扣帽:偏听偏信、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粗心大意、能力有限、偷懒耍滑、清高自傲……因为上帝在造人时,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都设置了一个无感光细胞的部位即盲点。尽管我们貌似生活在一个层次分明的尘世,但每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群居、融入、生存、正能量能力,并非刻意如你所说的消极、无能。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请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被“观察者的偏见”利用,是不是缺乏志同道合的凝聚力,是不是心同期望,是不是被生活工具绑架,是不是选择了错误方向……倘若心诚力尽,也不必大为光火、太过苛求,还是举起你的秩序戒尺吧,只是你并不一定知道:观察有盲点,我的言行不在服务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