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2期“负”专题活动。
上小学那会儿,我的语文成绩很差,特别是作文题,总是交白卷。那会儿,我的确不知道能写些什么,或者我会写点儿什么。我只记得每每老师往下发试卷时,那足以生吞活剥了我的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会儿我的课外书极少,我现在还只记得我就只有那么几本忘了是从哪里捡来的《半月谈》,但我对那几本书却疼爱有加,甚至还小心翼翼地给他们包了书皮。一有时间,我就会捧着那些书,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后来有一次上外公家里玩,我意外地发现外公的床底下堆满了很多书。于是我便趁外公不注意抽了最上面的一本,偷偷地藏在了怀里。那书叫《旧唐书》,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繁体字,好几行里才找得见自己认识的几个字。
于是我就又回到了外公那里,向他承认了错误。我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挨打,只是想让外公教我认繁体字。外公没有骂我,反而用怜爱的眼神望着我,说:
“来,外公教你认字。”
自那之后,我一有时间就往外公家跑,外公也是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地教我认字。将近半年的时间,我随着外公翻阅了《旧唐书》、《隋唐演义》、《说唐》等书籍,虽然当时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却让我认识了很多字。这其中,我还从外公那里学会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异同,让我在之后的学习中不至于鱼目混珠、德徳不分。
外公很喜欢写一些文学评论,写完之后就邮寄到一些报社。每到月末,外公就会雇一匹骡子,去镇上取汇款单里的钱。这其中有一次我有幸跟他一起去了。当外公递给工作人员汇款单并取回自己的稿费时,总不免投来周围人艳羡的目光,可能在心里夸“文化人就是好”之类的吧,反正我只是想着外公给我买好吃的。
其实外公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据他说小时候帮人家打短工,有一段时间东家少爷厌学不想去学堂,便让外公顶替他去上学。这一去不要紧,几个月下来,外公就学会了认字。后来再加上自己的刻苦自学,在村里也算是半个秀才了。
一说到他学习的历史,外公就教导我珍惜如今大好的学习时光,学知识、学文化,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比什么都强。
于是我在外公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作文。起先总是写得前言不搭后语,错字别字也特多。但外公并不埋怨我,他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有时为了一个韵,甚至会到处翻书,以便于我能更好的理解。
在外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渐渐的能写出一些通顺的文章了。其间写得最多的要数是民间故事的复述,就是把从别的老人那里听来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
外公见我进步得快,就开始指定各种景物,让我填词。好几次都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太难。但外公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疏导我,使得我不至于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
后来去镇上上初中,偶尔周末也会去外公旁边坐坐,跟他一起阅读,一起填词,一起辩论对小说里的人物的见解。每每这个时候,外公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特别精神;而且每次辩论完我们都笑前仰后合。
那些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的点点滴滴,我至今记忆犹新。
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一闪而过,犹如天边艳丽的彩虹,转瞬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我去师范学校求学的第一个学期,外公走了,没有任何征兆,悄无声息地走了。
对外公的思念,日复一日,这思念如同失魂落魄般让我神伤。每当翻开一册册古文,便让我想起跟外公在一起时的点滴欢乐,我于是便没日没夜地看以前跟外公一起阅读过章回小说,手不释卷。同时,将对外公的思念写成诗、写成小说,不停地催促自己笔耕。
终于,阅读和写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哪天不阅读、哪夜不写作,浑身就会难受异常。
外公离开已有二十余年了,很多时候我还会不经意间想起他,想起幼年时他对我的谆谆教导,想起他握着我的手逐字逐句的教我认读的各种情景,想起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后的开怀大笑。
当夜深人静我却还在乐此不疲地敲打着键盘,当想不起某个词语我在凌晨绞尽脑汁后豁然开朗,当思如泉涌时某篇文章的一气呵成,面对窗外的黑夜,我总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