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看一生坎坷崎岖多磨难的苏东坡如何度过生命中那些艰难岁月……

看一生坎坷崎岖多磨难的苏东坡如何度过生命中那些艰难岁月……

作者: 杂想团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4:47 被阅读0次

    1.

    只读过苏东坡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时,以为他一生宦海沉浮却能始终大气豁达。

    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传记,又重读一些东坡先生的诗词,细节和情景毕现。方知他一生宦海沉浮中的惊心动魄、一生奔走潦倒中的艰难痛苦、一生荣辱悲欢中的傲骨和超越。也知了他一生无法改变的对自我对人生对国家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坎坷崎岖。从21岁入京赶考开始,他实际在京城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就10年左右,其中还有因“乌台诗案”入狱的百余天。其余的30余年时间里,他服孝4年多,自请外放3次达十余年,被贬谪3次达十余年,最终在被赦之后的返回途中去世,终年65。

    我去过苏东坡最初做官时的凤翔,他在此建的东湖,依学校伴闹市,历经千年仍是当地名胜。而曾被作为仅次于砍头之刑流放地的海南,则是我的长居之地。

    前些日子,和老友一起雨中夜游西湖,欲从苏堤至雷峰塔登高看景。我们租用的迷你共享小汽车在苏堤上随拱桥起伏前行,忽而上了陡坡,忽而下坡,每次下坡时竟然带来坐过山车一般的失重感。

    这是被苏东坡视为第二故乡的杭州,他前后两次在这里做官,可以说在此度过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在这里他写出了最好的西湖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疏浚了几乎被水草淹没荒废掉的西湖,用挖出的淤泥设计建造出为湖景增色的苏堤;他还改造了城市排水系统;开创性设立了一家公立医院。

    千年之后,我们在苏堤上行走,莫名就觉得这连绵起伏的堤,就好像他跌宕起伏的命运!

    2.

    如果面临了杀身之祸,该当如何?先来看险些让他落下头颅的“乌台诗案”。

    和苏东坡同朝的“拗相公”王安石进行变法时,苏东坡已过而立之年,亲眼见到过青苗法等一系列新法给农民带来的妻离子散、逃离家园的现实,他是坚决的变法反对派。

    由此,也开始深陷宋朝朋党之争漩涡。

    生性倔强、愤世嫉俗、是非分明、善学善思、才华横溢,如许多的标签也不足以概括他的个性。

    不管哪种标签,正如前文所述,他对自我的坚持从未改变。林先生在《苏东坡传》书中写道:他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但当他吐到第一百次时,他就被人抓住了。

    因为在外放做官的八九年间,他随心随性吟诗著文,大量针砭时弊的诗文如泉喷涌。其时早已名满天下的他,每有作品写出即被抄录传诵,不出几日,天下人包括皇帝尽能得之阅读。

    反对他的一些人则借此仔细分析、精心集录、不断奏表,终于动了皇上带他进京审讯的决心。

    过了不惑之年后的一场人生劫难开始了。

    在押解他进京的使臣到湖州时,全家人哭作一团,此时的苏东坡虽然心中惶惶,却还是向家人说出一个宽慰的故事,还借故事之口念出一首诗作为临别赠言:

    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引得苏夫人破涕为笑。

    进京途中,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不知会不会牵连到许多朋友,扬州渡江时险些跳水自杀,但转念想到亲人,又否决了这个想法。

    百余天的牢狱生活和审判,他一方面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方面也竭力保持心境,虽煎熬却因所为无愧于心而渐渐坦然。皇帝曾派一名太监突然于夜间匿名到牢房观察他,不知情的苏东坡径直睡去,鼻息如雷,两人一夜分睡无话。太监回去禀告苏东坡睡得很沉,皇帝就知他问心无愧。

    还是度过了这艰难的百余日,而最终被轻判的苏东坡一出狱门,又诗兴大发,随即写了两首诗,其中仍有可被敌人抓住把柄的内容。写完之后,连他自己都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处在政治的勾心斗角中,吃尽了苦头,却还能矢志不移保持淳朴天真之心,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

    从衣食无忧的高官到为生计奔波的农民,苏东坡如何实现无缝对接?

    在被贬到黄州一年后,家里的钱用光。他带领家人开始在“东坡”务农,东坡居士由此得名。十余亩的东坡农场里,有稻田、麦田、桑园、菜圃、果园和茶树,在和农夫无异的田园生活中,苏家实现了生活自足。

    自古以来,士大夫似乎只需吟诗作对、风花雪月,无需为生计俗务发愁。一直做太守的他一下子成了被限制行动的黄州小镇团练副史,这是从市长到自卫队副队长的落差。虽说他并不喜追求权力,但多番的打击带来的心理变迁,也不足为外人道。

    除了解决生活困顿,寻求并获得心灵的宁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直以来,儒、道、佛和哲学等多种思想在他身上并存着。

    身在仕途中时,入世济天下的思想颇多显现,所以为百姓着想的他为民改造城市水利、为民预防和救济饥荒、为民包括犯人改善医疗,得到了历任为官地百姓的爱戴。即使身不在仕途,也仍坚持为民请命疾呼、引导百姓移风易俗;他还广交好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乡间走卒,方外高人,投缘契合,均可成为朋友,朋友应是他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支撑陪伴了。

    而今被贬,暂时远离朋党之争。无官一身轻,苏东坡有了解脱自由的生活。

    除了为文和绘画这流淌在血液中的因子,对佛、道和哲学的研究思考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人天生对自然万物的敏感和热爱,加上他因启蒙老师即为道士、所以自幼就有了潜藏在心中的道家思想。这些都令他在黄州的岁月里,可以寄情田园山水,心境日渐恬淡。俨然过起了自己热爱的陶渊明的那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因此黄州虽贫瘠,苏东坡却总能发现生活和环境的美,东坡居士、雪堂、《念奴娇》、《赤壁赋》千古流传。他还悟出了宇宙瞬息万变却也始终存在的道理,这种变与不变的朴素辩证法——每个人包括他自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他的生活坎坷多舛,可他的诗文品格却流传至今,实现了精神不朽。

    苏东坡研究佛道,意识到要获得心的宁静,必须先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他把印度的瑜伽静坐和道家的修炼法结合起来专心研习,潜心追求精神满足。之后的许多作品都带上了佛道和哲学色彩。

    林先生对这种生活带给苏东坡的变化是这样写的: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而当年新法推行春风朝野的王安石,在失意的晚年,虽仍在著书为文,却变得凄苦抑郁、对世人充满怀恨,哪怕此时还是自己的那一派当权。最后,他因幻象惊吓而终。

    两相对照,就知再多的修炼,归根结底,还是怀有一颗旷达无芥蒂的赤子心,更加的重要。

    4.

    把一个文人孤身放进文化荒原,给一个曾冠盖京华的高官仅次于杀头的惩罚,步入耳顺暮年的他又是如何度过这艰难岁月,又是如何像明灯照亮了一个岛?

    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可以跳脱出小环境,却永远逃脱不了他身处的大环境。而被迫或主动投身的那个大环境,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锤炼锻造了这个人,让他的生命感知在痛苦和波折中更有深度、更有厚度。这就叫痛苦的馈赠吧。

    四年黄州岁月之后的苏东坡,也终究逃脱不了他所在的朝廷争斗。之后的他经历升官,官拜太守、学士、尚书。再经历贬谪,一贬再贬,直至海南。

    如今的海南,是人们喜爱的繁华胜地。那时的海南,实在荒蛮。那时的苏东坡也已60岁,是到了今日公务员的颐养天年时间了。

    可他又要远离家人,跋山涉水。多年前,我曾坐过从海南至广东的轮渡,夜晚的海是一片茫茫无边的黑,站在栏杆旁,心中满是不安全的荒寂之感。更遑论交通不便的古代,在海上的他心中思潮起伏,已是“眩怀丧魄”。

    但苏东坡长期以来形成的达观哲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让他这样告诉自己: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在这里,他依然广交朋友。虽不似在大陆时朋友中名士济济,他依然能没有分别心,每日和无名的读书人、农夫、村妇相往来,就连居于山林打猎的黎人也常常赠予他新鲜的鹿肉。

    除去交友、制墨、采药,他在海南还和儿子一起整理文稿成《东坡志林》,为《尚书》作注,完成了和陶渊明诗的最后十五首。

    苏东坡来海南之后,许多学子追随着他的步伐,不远千里甚至冒着风涛、海盗的风险来求学。他来琼之前,此地从未有人进士及第。当他离开海南后不久,他的海南学生即中了进士,这也是海南史上第一名进士。

    然而,对一名老人来说,我想,他于海南近四年的生活中,从初登海岛时“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但更可能一直是水土不服的生活,还是损坏了他身体的免疫力。在他被赦北归后的不长时间里,就染病去世了。

    斯人已去,但是,烛照一方的光终究无法让人忘怀。《琼台记事录》中写道: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始之。

    至今,海南仍有东坡书院、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连语言都有东坡话。

    5.

    苦难是什么?是岁月的磨刀石吧,有的被磨到销声匿迹,有的则愈发明亮清晰,放射出闪闪光芒在长期磨难中,苏东坡始终保持快乐满足,坎坷崎岖的生活反倒让他的作品更带有一种至真至纯的浩然之气,所以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爱他。

    结尾再读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何妨吟啸且徐行”中,他赤子之心不改。

    最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一生坎坷崎岖多磨难的苏东坡如何度过生命中那些艰难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v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