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纶天地之道」作为同样的「总纲」之一,与「易与天地准」的情况相差无几。《系辞》同样是先谈一些其它的内容,一顶帽子底下,衣服鞋袜什么都出来了,锣鼓都响了半天了,就是不见人影。
《系辞》也许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故意增加理解的难度,来做一些必要的淘汰。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帽子底下的东西。
一是「不过」。
一样的「不过」,前边已经出现了一次,二者大同小异。前者指的是所谓的「易」的预测或者先知功能,不超过「天地」自然的演绎区间;后者,即此处的「不过」,是从宏观上来概括「易」的功能的涉及范围,是模仿「天地」自然的运行,也同样不会超过「天地」自然的演绎区间。
与前边内容的比较可见,前者说的是「爻」的作用与变化,此处所说的对象,则是「易」的宏观作用,或者说整体功能,也可以简化解读为,其对象是「卦」。
也就是说,《系辞》关于「易」的作用的表达,是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的,一个层次专门论述「爻」,另一个层次专门论述「卦」。
论述「爻」的部分,属于「总纲」的「易与天地准」的介绍范围,也就是一种倒置的比较研究。「爻」放在静态的环境来说明,而「卦」则纳入「弥纶天地之道」这个动态的环境进行分析。
「范围天地之化」的「化」,与阳化阴,阴变阳的「化」直接相关。《系辞》说阳化阴为「进」,也就是说「化」是一种「进」的状态的表达。而阴变阳为「退」,就相当于说「变」是一种「退」的状态的描述。
通过「范围天地之化」,也巧妙的告诉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演绎阶段,即「化」的进行时,也就是阳化而为阴,即正处于一种属于「进」的进程中。
二是「不遗」。
「曲成万物而不遗」明显漏字了。因为这里的讨论对象是「卦」,而「卦」只能模拟「曲成万物」,并不能直接演绎成为「物」。
「曲成万物」由于并非完整,所以出现了对实物与模拟二者之间关系的混淆,这是一种错误。错误的根源很容易找到,就是「曲成万物」后边少了「之文」二字来过渡。这是传承过程中的易发「事故」。哪怕不补上这两个字,只要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也并不会有太多的困扰。
「卦」虽然只有八个,但是《说卦》的「系辞」对于八卦的代表意义的介绍,足以证明「卦」可以「曲成万物之文」而不可能出现遗漏。
「曲成万物」的「曲」,有一字多用的价值。一方面指的是「卦」通过模仿或者象征来表达自然的「万物」,也就是用「曲」来表达模拟。另一方面,也是诱导产生《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理论发源地,毕竟「卦」是通过集合的整体效应,才发挥出模拟万物的效果,而非单一的「卦」可以满足这个结果。所以这里的「曲」,又是互相交织这种特定状态的形象表达。
三是「而知」。
「昼夜之道」,即关于「明」与「暗」的说明。《系辞》不止一处通过「昼夜」来表达「明」与「暗」的这种演绎关系,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慎重。
基于特定的创作环境,哪怕用「明」、「暗」这样的类似词语来表达,也担心后世误解。所以只得选择「昼夜」这种虽然难解,但却永远不会丢失本质的概念来传承重要的「明」、「暗」思想。
所以,「明」和「暗」这一对概念,具有与「阴」、「阳」,「易」、「简」,「乾」、「坤」相当的地位。在表达的角度,《易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仅仅是介绍「卦」的功能,同时也是对整个段落的全部内容的总结。
在细化「易与天地准」和「弥纶天地之道」二者的内涵的时候,《系辞》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一连三层递减的推进,来重点描述「天地」二极的重要作用。其中的核心价值,包括「幽明」、「死生」、「鬼神」三者,无一不是「明」、「暗」的范畴。
作为这一个段落的回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也有万水归川的作用。
「通」在《系辞》的用法都是相同的,「通」就是「同」。
总之,所谓「弥纶天地之道」,就是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表达出来的。这三个方面包括:「空间」、「物质」和「规则」,实际上就是对全部自然环境和社会规律的高度概括。虽然这个概括基于「准天地」的模拟效果,但是,也是现实的「天地」的投影或者说镜像,在让人们「知」这个方面,已经具备充分的表达力。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思维的连续性而言,「易」是总结,但是「神」却只有「鬼神」这种极个别的提及,所以不具有应该有的普遍性。这是一方面。是通俗的这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整个段落里面,与「易」字只出现一次一样,「神」也只出现一次,在这一点上,《系辞》保持了遣词用字的一贯风格。就是动静二分,整体平衡。
因此,与「易」的可见相比较,「神」的不可见恰相对照。《系辞》其实是将「神」与「易」作为一对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通过「明」、「暗」这种鲜明的对比,来彰显《易》的至尊地位。
基于对「鬼」、「神」,以及与「人」的比较介绍,《系辞》认为已经充分表达了「神」是高于「人」一个等级的更「贵」的存在,所以这里直接拿「神」作为一个已知的结论去论证另外的目标。以此间接说明,「易」同样是一个高于「天极」、「人极」、「地极」的存在,不仅仅可以通过「卦」来显现,来演绎。「易」的主体,同样是不可见的内在驱动力,以此模拟「三极」世界的「明」、「暗」演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