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代文化
《色戒》王佳芝,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

《色戒》王佳芝,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

作者: 7f99d087fe24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18:25 被阅读1439次
《色戒》王佳芝,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汤唯饰演)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梁朝伟饰演)意图行刺,却发现自己假戏真做,对易先生动了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王佳芝自己和组织上的小伙伴们却因此送命。

《色戒》原版小说很短,张爱玲却付出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来修改二十八页的手稿。她说:

“这个小故事曾经使我震撼,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过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很多人觉得这是张爱玲对自己爱情的总结。胡兰成伤害了她,两个人分开,但张爱玲终究认为这份爱情没什么值不值得。当然这句话也解释了王佳芝的背叛,她爱上了易先生,那么从前种种都不作数了。她不再是青春热血的爱国者,她只是爱上了一个男人的女人。当然这份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自己的生命以及同伴的生命。

《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易先生的原型是汉奸丁默邨。历史上,郑苹如的刺杀行动也失败了,但她并未爱上汉奸丁默邨,也没有背叛组织。她是一个人慷慨赴死的巾帼英雄。

(郑苹如 · 丁默邨)

郑苹如,1918年出生于浙江兰溪。父亲是国民党元老,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事业,加入了同盟会。母亲是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嫁给郑苹如父亲后改名郑华君。她是个有思想有学识的女性,虽是日本人,但十分反感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侵略中国时,郑华君曾说:“我嫁的是中国人,姓中国姓,孩子也是中国姓,姓什么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是中国人。”所以郑苹如是中日混血儿,这重身份也为她后来的卧底行动提供了便利。

年轻的郑苹如,可谓是上海滩的绝世名媛。风情而时髦的齐耳卷发,高高的鼻梁,眉目如画,浅笑倩兮,还带着嘴角甜甜的小酒窝,不知醉倒多少才子名流。

1937年7月,《良友》画报第130期的封面女郎就是郑苹如。《良友》画报是当时最火的杂志,坊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因此,能登上《良友》画报封面的女子,也会迅速成为上流圈子的焦点。胡蝶、陆小曼、宋美龄、阮玲玉、黄柳霜、杨秀琼等都曾是封面女郎。可见当时的郑苹如是多么的受欢迎。

而郑苹如成为《良友》画报封面女郎的那一年,正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

(《良友》画报 · 郑苹如)

有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郑苹如发表了慷慨激昂地抗日演讲,恰巧被当时中统头目陈宝骅听到,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

陈宝骅和陈立夫、陈果夫是堂兄弟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新生命书局总经理的身份在上海潜伏活动,消灭汉奸。他听过郑苹如的演讲之后,便上前与郑苹如聊天,他发现眼前这个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思想超前,和那些普通的女孩截然不同。

陈宝骅开始调查郑苹如:这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格很机灵,也很勇敢。她出身名门,家境殷实,中日混血,精通日语。“我的天呐!这简直就是为间谍而生的女人啊!”陈宝骅的这一感叹彻底改变了郑苹如的一生。

郑苹如凭借着母亲的关系,以一口流利的日语,结识了大批日军高级将领。她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美貌和灵动可人的性情,周旋于日军驻沪机关的上层交际圈中,获得了大量高端机密。

不久后,郑苹如接到了中统局给她下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刺杀汉奸特务头目丁默邨。也就是《色戒》中易先生的原型。年轻的郑苹如不会知道,这一任务将会是她生命的终结,也为中国抗日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默邨)

丁默邨是谁呢?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靠中国国民党,在上海进行特务活动。抗战期间叛投日本侵略者,组建76号特工总部,血腥镇压爱国志士。仅在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时间内,76号竟然制造了三千多起血案。外国记者称丁默邨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国人则称其为“丁屠夫”。

可恨不可恨?可怕不可怕?这就是21岁的郑苹如要面对的任务。

刺杀丁默邨何等艰难,陈宝骅多次组织暗杀行动都失败了,留给郑苹如的,是一个更加警惕狡猾的大汉奸。

丁默邨坐的车是防弹车,路上从不轻易下车;他与人约谈从不超过半个小时,而且常常临时变换地点,防止被事先部署要杀他;他出席宴会总是坐在墙角,防止被人背后偷袭;他从来不在床上睡觉,每天晚上都在卫生间的浴缸里入眠,外人根本无从得知。(杀人太多,得罪的人太多,丁默邨活得如此小心。)

但是丁默邨有个致命的弱点——好色!

面对这一艰难的任务,郑苹如的父亲鼓励她:“抗日除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非做不可。”于是年仅21岁的郑苹如把自己看作是匕首、是子弹、是炸药,投进了特务魔头丁默邨的怀抱……

郑苹如本就聪明伶俐,佯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邨时断时续,若即若离,逗得丁默邨馋涎欲滴,神魂颠倒。不久便成了丁默邨的私人秘书,跟随左右,自由出入汪伪特工总部。但是丁默邨还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谨慎,郑苹如一直没有机会成功刺杀他。

直到圣诞节前夕,郑苹如和组织策划了对丁默邨的暗杀行动。

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与丁默邨两个人饭后回家途中,街边商店布置得满是圣诞节的红红绿绿,喜庆极了。郑苹如像是忽然心血来潮似的,提出要丁默邨送她圣诞礼物。

他便问她想要什么礼物,郑苹如说要一件皮大衣。丁默邨或许觉得,女人多爱珠宝华服,买件衣服也不用半个小时,买完就走,应该不会有多大危险,于是便让司机开车到了当时著名的“西伯利亚皮草行”。

但是皮草行外头早已布置了中统的特务,等待最佳时机取他性命。郑苹如在店内拖延时间,试来试去总不满意。敏感的丁默邨忽然察觉不妥,店内的试衣镜反射至橱窗外的景象,大街上的黄包车夫、小摊贩子,甚至一些路人都有点儿反常,总向店内张望。

忽然之间,丁默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出店外,司机见丁默邨狂奔而出,早已打开车门,发动引擎,驱车离开。

(电影《色戒》剧照)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在外埋伏的特工还没反应过来,等他们掏出枪的时候,子弹只射在丁默邨的防弹车上,而他本人毫发无伤。

刺杀行动失败,郑苹如身份暴露,她被关进了“76号魔窟”。他们将郑苹如抓起来审讯,但郑苹如至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过自己是中统局的人,她说:“丁默邨与我相好后,又移情别恋,我心有不甘,于是花钱找人打他。”硬是说是一桩情案。

尽管丁默邨知道郑苹如动机不纯,但他太迷恋这个女人了,并不想质她于死地,这一点和电影里演得不太一样。

从古至今,为难女人的,多半还是女人。郑苹如入狱后,无论何如审问她,她也不肯承认自己是特工,只说自己是丁默邨的情人。他们拿她也没办法。消息传到了丁默邨原配太太赵慧敏的耳朵里,她勃然大怒。赵慧敏联合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以及李士群的妻子叶吉卿等人,联名要求杀了郑苹如。

赵慧敏也是个狠角色,她悄悄找到丁默邨的亲信林之江,在丁默邨不知情的情况下,讲郑苹如带到荒郊野岭执行枪决。

临刑前,郑苹如对林之江说:

“白日青天,红颜薄命。你我有数日相聚之情,今若同去,亦不为晚。若君无意,则有死而已。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

意思是:你我相处的这几天,也算是缘分。若你对我有情,带我私奔,我就跟你走,你要没这意思,那让我死得美一些,不要打我脸。

年轻的林之江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孩,双手颤抖,竟下不了手,于是把枪丢给了部下,咬咬牙喊了一声:“开枪!”三枪之后,郑苹如香消玉殒。这一天,距离她的23岁生日只有几天了……她有家人,有未婚夫,却失去了生命。但是她,却也是解脱了,在这场战争里,她终于是她自己了。

其实郑苹如本可以不死,在她被关押期间,汪伪政府以她为人质,要挟其父亲,希望他出任汪伪政权的司法部长,其父以有病在身为由毅然拒绝。汪伪政府恼羞成怒,一致主张杀了郑苹如。郑苹如牺牲后,父亲一病不起,一年后也抱恨而终。

郑苹如一家可谓是满门忠烈,哥哥郑海澄是空军,也是爱国青年,1944年,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壮烈牺牲。未婚夫王汉勋是郑海澄的空军战友,两个人本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是因为自己身上背负着责任,郑苹如一再推迟婚约。却不料,这对恋人先后为国献身。1944年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

当年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郑苹如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匈奴灭了,她却再也没有成家的可能了。

(郑苹如与王汉勋的书信)

著名的“丁默邨遇刺案”,轰动了整个上海。世人均以为这是一桩情杀案,郑苹如是丁默邨的情妇,花边新闻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郑家才起诉丁默邨,郑苹如才得以沉冤昭雪。最终,丁默邨被判死刑。

古往今来,所有的“美人计”,女人大多是男权社会权利争斗的牺牲品。即便是郑苹如,一个年仅22岁的女子,在那场民族斗争的洪流中,她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但她从来都不是她自己。

张爱玲写《色戒》,易先生本名易默成,她是不是将丁默邨与胡兰成合二为一了呢?也许《色戒》中王佳芝这个人物,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自己。

《色戒》王佳芝,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色戒》王佳芝,一半是郑苹如,一半是张爱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u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