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DISC理论有些日子了,理论似乎都可以背下来,可是一到用的时候,好像就不那么顺手,不是那么回事了。刚开始以为是学的不扎实,以为没有背透彻,就继续去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如鲠在喉,不顺畅,有一些别扭。后来,在BESTdisc咨询顾问之路上逐步打通了这个思维盲点,特别是BP营,在实践中,那些不容易懂的东西,慢慢就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我们来看,这个DISC理论,是用两个维度进行识别的。可是,人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高维度的粗线条是满足不了表达需要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去具象化,找到场景中的应用,才能更深刻的理解DISC。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关注事,那我们要判断他是什么行为风格,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洞察。看看他是关注这是事的结果、目标,还是过程、细节,或者是关注事后面的人,或者这个事带给他人的感受。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真实的逻辑,现象表面都可能有环境面具。如果,对方是扔烟雾弹,他问这个事情,可能关心的是这个事可能影响他关心的亲人,那么,他可能表现出S特质。如果,对方关心的这个事情会影响他的个人闪耀或者形象,那么,这个人可能表现的是I特质。如果,对方关注的是这个事情的结果,那么,可能这个人表现的是D特质。如果,这个人纠结在这个事情的细节逻辑上,是否合理,那么,他可能表现的是C特质。
这种两个维度,四个象限的风格识别,也是简单化了的,现实比这个要复杂的多。除了环境面具的烟雾弹,让我们不好识别真相的还有人的复杂性,四种特质的组合比例多样性。比如,这个人既关注事情的结果,又关注事情的过程。这里面,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个人行为风格中使用D、C多一些。可是,这里面,谁最多?谁是主导地位?还是某种情况下,谁主导?这些都是具象化的,需要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DC特质,是指DC在BEST曲线中线以上,SC在中线以下,把显性特质写出来,隐性的略去。而这个里面也有区别,D在前面,也就是D使用的频率更多,即使用C,C也是为D服务的。况且C本身就是一个隐性的D。这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识别人的行为风格是需要抓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此才能精准定位。
今天在我们一个DISC学习群里,一个朋友发了一个段子,让大家找一找里面人物的行为风格。我拿出来举例分析一下,咱们可以看看。珊珊发的案例,徐医生做的解读,我觉得不错,拿出来举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一个具体情况下的人所具有的行为风格的复杂性。
案例:
背景信息:
朋友A、B都在玩淘宝的小游戏升级列车。由于A的列车已经满级,他想让B晚点入队,他想做队长,能领取红包。B认为A太自私了,因为B考虑到身边朋友只是通过加入稳赢的队伍来升级,B每天都会稳一些高级及稳赢的队伍让身边朋友加入,所以B没有理会A。那么,A是属于【D】,B属于【S】吗?
具象分析:
A已经带满人了,说明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强,且要做队长,领红包,大D特质;必须要有专长特长,得到大家认可,只会刷嘴皮子的领导大家是不会跟从的,C特质;会拉B,且已经拉满人,必须发挥I特质;这件事情上S特质不明显。所以推理出是DIC或DCI为主。B为了朋友,S特质明显的;有一定的目的,发挥了D特质;拒绝A,有自己原则,C特质;会主动拉朋友,有I,但感觉SCI方面更突出一点。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具体化的路径中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个实践的过程,恰恰又是理论丰富的过程,是给予理论血肉充实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生活中相关人的情绪、行为风格以及其背后追求的内在动机,如此,我们就可以预测行为风格使用习惯,进行提前干预,控制活动改变,以照顾好自己,获得内在幸福感;照顾好他人,获得外在好人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