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与前两篇文章,各自独立成篇,由于主人公相同,也是三部曲。今天要说史上首个“牵红线”盲选老婆的帅哥:郭元振,以及由他引起的一段人间传奇。
郭元振原本是个文科生,十六岁的时候,在当时的太学(唐代国立最高学府之一)读书。太学生的名额总共才五百人,比清华、北大稀罕多了。
郭家出了这么个天之骄子,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为了让他心无旁骛地读书,不必劳心于金钱俗务,派家仆送钱四十万。虽然是官宦人家,这也不算一笔小钱了。
好大一堆钱啊,正忙着搬运收藏,听到有人敲门。
开了门,却见一人,身穿重孝、脸带戚容,对着郭元振行礼道:“我家不幸,五代亲人分别在各地去世,棺柩寄存于天南地北,迄今尚未叶落归根。我现在想要归葬亲人,却没有资费。听说您家里捎钱来,不知可否接济我成就大事?”
郭元振没有大喝一声:“叉将出去!”而是定睛看着他,凝思片刻,随即唤来家仆,把所有的钱都交出去,一文不留。
这人用车载了钱,深施一礼,告辞而去。自始至终,郭元振甚至没有打听对方的姓名,当然,也没写借据。
身边的同学见了这一幕,不胜骇异,有的忍不住嘲笑他钱多人傻。
郭元振怡然自得地回答:“助人成事,有什么可笑。”
仗义疏财一时爽,不会一直爽。这一年,郭元振生活得很窘困,以致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又过了一年,郭元振一鸣惊人,考取进士。接着吏部复试高等,顺利出仕,远赴四川通泉(今射洪)当了县尉。
也许是成名太早、走得太急,还不够懂事,头角峥嵘的十八岁县尉,任侠负气、狂放不羁。为了继续仗义疏财的伟业,他竟敢盗铸钱币、掠卖人口!
钱哗哗地流进来,又哗哗地流出去,这个唐朝“及时雨”出手豪阔、结交天下同道。身为官员,却行草莽之事,升迁是不用想了,而居然也没丢官罢职。原地踏步,一晃就是二十三年。
他的事迹传到了掌权的武则天耳中。则天皇帝纵然千古宫斗第一名,也被这个胆大妄为的小小县尉惊到了,把他召到京城,看看是该重用、还是下油锅。
这一看,从白天到黑夜。武则天听其言、阅其文,深感人才难得,帝国正需要这样的文武全才。别回四川那个小地方了,要给你更大的舞台!
从此郭元振壮志凌云,一吐胸中闷气。先出使青藏高原,与赞普(吐蕃王)当面折冲,有理有节,不辱使命。实地了解情况回到朝廷,献上离间计,武则天欣然采纳。吐蕃果然中计,君臣相互猜疑,最终大将被杀。
武则天知人善任,派遣这个智勇兼备的文科生出任武将,镇守西陲。在那里,郭元振对内发展生产,对外安抚控御。几年后,文治武功卓有成就,境内生民感悦,域外异族敬畏。
郭元振威震番汉,安定一方。武则天去世后,他被召回朝廷任职。听到这个消息,异族酋长用刀割破脸,哭着送行。回京路上,他的仪仗所至,军民举着酒浆争相迎送。
少年进士,终成一代名将。郭元振封公拜相,天下景仰。
唐玄宗登基,风云突变。皇帝在骊山下讲武阅兵,借口郭元振妨碍军容,竟然要斩杀他。经大臣求情,改为夺职流放。究其实质,郭元振有功于国家、有功于太上皇,却无恩于唐玄宗。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玄宗急于剥夺郭元振的宰相大位,以便重组中枢。但是采用这样激烈的手段处置功臣,唐玄宗可谓天性凉薄,令人齿冷。
郭元振郁郁不得志,在出京途中病故。
后人没有忘记这位华夏功臣。有唐一朝,好几个皇帝追封功臣的时候,都把他列入名单。甚至到了宋朝,为古代七十二名将立庙,郭元振赫然位列其中!
生前落寞,身后尊荣,历史会永远记住他。
郭元振久镇边陲,有一次遵旨回朝,因为没在京城购房,寄居于友人家中。
入朝的时候,有人赶到他的马前,呈上一封信。郭元振拆开信件,见是一张礼单,上面列着礼物数字,却无落款。郭元振抬头看时,来人已经飘然远去。一旁的树下,有骡马二十余匹、帛三千匹。
郭元振呵呵笑道:“莫不是在太学的时候,那个来借款葬亲的人吗?”就用这些财物买了房子。
惟其在雄迈的朝代,才会有如此雄迈的豪杰。
郭元振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他的一个后辈,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我们继续往下说。
郭仲翔,是郭元振堂弟的独生子。自幼才学过人,郭元振对他很欣赏。
云南姚州(今姚安县)一带的蛮族作乱,朝廷派大将李蒙率兵征讨。时任宰相的郭元振把郭仲翔托付给李蒙,让这个堂侄随军出征,到战场上去杀贼立功。
李蒙发现这个年轻人颇有才干,便委任他做了判官,帮着料理军务。
郭仲翔是河北魏州(今大名县)人,他有个同乡,名叫吴保安,在四川遂州担任县尉的职务,任期已满,正要筹划下一步去向。
吴保安听说有个同乡随军到了姚州,便写信给素未谋面的郭仲翔,请他引荐自己到部队里任职。
在古代,同族、同窗、同乡、科举同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情纽带,通常应该彼此提携。所以郭仲翔一口答应,向李蒙大力推荐,李蒙也答应任用吴保安为掌书记。
就在吴保安赶往姚州的同时,战斗打响了。
唐军与敌人交战,旗开得胜。大军奋勇追击,深入敌后,不料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李蒙战死,郭仲翔被俘虏。
蛮人贪图汉人的财物,命令俘虏们设法联系家中或亲朋好友,拿东西来赎人。普通士兵每人需三十匹绢,郭仲翔是宰相亲属,敌人索价一千匹。
于是郭仲翔捎信给吴保安,请他去找郭元振,支付一千匹绢来赎自己。
这个请求不过分,然而吴保安办不到:郭元振已经去世了!
吴保安彷徨无计。想到自己曾经贸然请托,这个年轻人一诺无辞。郭元振为国效劳,凄凉以终,子侄眼看都保不住。
好吧,既然你郭仲翔信任我,这副担子,我来挑!
吴保安决定以一己之力赎回身陷蛮夷之地的朋友。他变卖全部家产,才得到两百匹绢,远远不够。
已经下了决心,天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吴保安南下来到四川巂州(巂读如西),开始在那里做买卖,同时省吃俭用,目标是积攒一千匹绢。
一晃十年过去了,吴保安攒到了将近七百匹绢,还远未成功。
这十年里,他从未动摇初衷。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这个曾经的官员,在异地默默做着小买卖,只为了报答一个对自己帮忙未果的朋友。人生有几个十年!
或许,他常常想到的是,在云南,有个水深火热中的年轻人,每天翘首以盼,焦急等待着自己前去解救吧。
对于一个燃烧生命都在所不惜的人,哪里还顾得上别的?吴保安曾是遂州的县尉,妻儿还在那里。为了赎回郭仲翔,他独自一人在巂州打拼。每当做买卖有一点收入,哪怕是一尺布、一斗米,都要积攒起来。家里却失去他的音信,得不到他的照顾。
妻子的生计日渐艰难,实在撑不下去了,带着儿子南下去找丈夫。
半路上,盘缠都花光了,可是离巂州还远。吴妻苦从中来,在道旁哭泣不已。见到这一幕,路人都不禁为之恻然。
所幸天降贵人,姚州都督杨安居路过这里,询问了原委,嗟叹不已。他慷慨解囊,赠送了几千文钱,并安排车马送母子俩去巂州。
杨安居以前在郭元振手下任职,怀念老上司,同时被吴保安的义举深深感动,也想出力营救郭仲翔。
杨安居把吴保安召来姚州,握着他的手说:“我常常读古人的书,向往古人的仁义,没想到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古道热肠。您急朋友之难,甚至到了抛妻弃子的地步!我刚到这里,没有带足够的钱物,但可以从公库里借出四百匹绢,交给您去办事,我自会逐步偿还所借的绢。”
吴保安大喜,取了绢交给蛮族的联系人,让对方前去赎领。过了二百多天,劫后余生的郭仲翔终于回到姚州,曾经意气风发的宰相子侄,如今衣衫褴褛、憔悴不堪,几乎不似人形。
这十来年,郭仲翔充当蛮族的奴隶,食不果腹,还要挨打、干重活,并被反复转卖。逃跑两次,都被抓回去。现在终于重见天日。
直到这个时候,郭仲翔与吴保安才初次见面,二人大哭一场!
杨安居感佩不已,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过后,吴保安被任命为四川眉州的彭山县丞。郭仲翔先在杨安居手下做了一段时间的县尉,后来辗转升迁到河北、山西一带任职,直至母亲去世。
郭仲翔回乡安葬了母亲。守丧期满后,郭仲翔长叹道:“幸亏吴公把我从死地里救出来,我才能担任官职,奉养母亲。现在亲人去世,是时候去报恩了。”
他赶去寻找恩公。到了四川,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残酷的噩耗:吴保安夫妇都已经不幸去世,棺柩寄存在当地的庙里,不能归葬家乡!
郭仲翔临风痛哭。
他换上粗麻布丧服,拄着丧杖,脱去鞋子光着脚,一路哭声不绝,赶到了彭山县。
在彭山,先设酒菜祭奠。然后取出吴保安的遗骨,在每一骨节上,仔仔细细地用墨笔标上数字(以免重新安葬时放错位置),然后装入行囊。又把吴妻的遗骨也取出来,用墨笔标记后放进竹笼。
郭仲翔背负吴保安夫妇的遗骨,依旧光着脚,从四川徒步几千里,回到了家乡河北魏州。
他用尽家财厚葬吴保安夫妇,竖起石碑,记录逝者的功德,然后在墓旁搭了一间茅屋,守孝三年。
吴保安的儿子,被郭仲翔接到身边,当作亲弟弟养育。
郭仲翔后来又去山西做官,带着吴保安的儿子一起赴任。抚养这个孩子成人后,为他张罗娶妻成家,照顾备至。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郭仲翔亲赴京城,恳求朝廷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吴保安的儿子。
这就是以德报德。纵然阴阳两隔,到底恩义两全。
郭元振对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不吝巨资、施以援手;吴保安看重一个托付胜于自己的十年光阴,辛苦经营、舍家全义;郭仲翔千里负骨并且抚养遗孤,知恩图报、不负亡友。还有那个还钱的无名氏、热心的杨安居,也都有君子之风。这些仁人义士的千秋节义,点亮了世间,让不会轻易被感动的我们看到,生活除了争先恐后的匆匆前行,也有不计得失的仗义扶持。
来一趟世间,全一场恩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