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见为梦发文简友广场
卢努甘卡的山野别墅(4)东边那群小建筑

卢努甘卡的山野别墅(4)东边那群小建筑

作者: 城匠朱工 | 来源:发表于2020-07-10 20:52 被阅读0次

巴瓦曾写道:“当人们感受到乐趣,就如同我在设计和建造房屋时所感受的一样时,我发觉根本无法用分析的、条条框框的方法来描述其确切步骤……我深信建筑是无法用言语来解释的――我一直喜欢看建筑,但难得喜欢阅读建筑说明――和其他人一样,我认为建筑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必须去体验。”

也许年轻时曾在农村生活过,目前在杨梅山中有自己的小庄园,对这段话有所悟,能理解这处大庄园带给巴瓦那“超越生活又不断回到生活”的感受。

除了丘顶花园上的主屋,卢努甘卡还有多栋小建筑,散布在庄园各处,它们或开敞,或幽邃,每一处都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触和情绪。

丘顶花园与庄园东部水园之间是一片缓慢下降的山地,几栋小建筑沿着山坡而建,它们掩映在树丛中,疏疏落落,为景观复杂多变的山腰步道和水园增添了人文色彩。

(1)过街楼

卢努甘卡庄园的接待区位于入口大铁门与丘顶花园之间,它由大台阶、红砾石平台、几间小房子组合而成,各个构筑物随地形灵活布置,中心主楼是一栋两层的小白楼,为过街楼,也称接待楼。

过街楼东西窄南北长,横跨一条小街,首层是过街廊,四面通透,小街两侧有木椅子,大铜罐等家具饰物,景物相互交织,景观相互渗透。几根白柱子勾勒出过街廊的轮廓,也是一个赏景框,台地、房子、花园、饰物在景框内成画,步移景变,一幅幅写意之画变幻无尽。

二层客房独立封闭,入口设在大台阶之上,仅在北墙开了一道门,与主屋联系密切。安全、私密性高,客人住得舒心。客房东西两侧大片玻璃窗使得室内通透明亮,可尽享室外那无边的绿野。

大台阶旁的小凉亭紧挨着过街楼,面向来客,它是17世纪斯里兰卡的木结构小建筑,生命在这里得以延续。挡土墙下安放了一排座椅,旁有灌木遮挡,是客人歇脚的好地方。

满铺红砾石的接待大平台,登台阶可到丘顶花园,右侧就是过街楼 白柱子勾勒出过街廊的轮廓 小小过街楼,平面布置活泼,木柱、砖柱交织,光影斑驳 大铜罐,斯里兰卡民间古老器物,成了小街的一道风景 无边际绿野, 钢网大吊灯,兰卡样式长木椅,一个空间,多种元素,活泼有序。 17世纪斯里兰卡木结构小凉亭, 亭内是混凝土椅子, 融洽了现代与传统。 过街楼二层客房入口隐蔽,避开了游人的视线。 梯级隐藏在室内 门扇上下分离,通风又安全 过街楼二层客房室内 过街楼夜景 过街楼平面图(资料来源《卢努甘卡庄园》)

(2)花园屋

花园屋是后期建设的,沿着小街往东行,穿过过街楼即可到达,一栋单层白墙小瓦房。

这是一间令人一见倾心的小房子,它平面简单,南墙中间部分向山林凸出2米多,在室内形成一个凹龛空间,落地玻璃窗围合,窗外林木馥郁,漫无边际,休息,待客更惬意。凹龛顶部建了一个木结构的小阁楼,各种木构件设计简洁,尺度宜人。北墙中部是大木门,外带一个木结构小门廊:木柱、木梁、木屋盖板上铺了三层红土瓦,南亚传统风格。室内地面考究,黑白方形地砖,菱形状交替铺贴,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花园屋室内布置雅致,几件西方古典家具和艺术品,几幅名家画作,四壁是大面积木格玻璃门窗,凉风习习,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布满整个空间,舒适安逸。阁楼下安放了一张大木桌,想必是巴瓦的工作台吧,若真能在此处工作实是妙不可言,创作灵感必会层出不穷。

小街地面设计与室内相呼应,方形预制混凝土板、方形红砂石透水地面,两者成菱形状跳跃式布置,树木穿插其中,材质对比分明,给人视觉上的享受,雨水还能快速渗透。认真细致的设计,使用功能的完美,令人赏心悦目。

花园屋入口一角,老木箱顶放了两件传统艺术品,木佛像和银雕 印度南达戈珀尔的银雕      花园屋室内,家具艺术品典雅,地面黑白方形地砖,菱形状铺贴   三面落地玻璃窗围合了凹龛, 龛前是大木桌,左侧木雕圣母像,来自16世纪的葡萄牙 上阁楼的陡梯和梯旁的双向椅, 木阁楼的木柱、木托、木梁 花园屋北侧的木柱廊 小门廊木屋顶的构造 小门廊木柱,16世纪葡萄牙殖民时期的产物 过街楼通向花园屋的小街,室内外地面铺设方式一脉相承。 花园屋剖面图(资料来源《卢努甘卡庄园》)

小鸡屋

花园屋木柱门廊外有一片平整的红砾石台地,边缘站着一个方形小砖屋,底部砖跺小平台,四面木制格栅墙,砖柱上盖的大屋顶超乎寻常的宽阔,红土瓦,四坡顶。小砖屋什么用途?叻sir告诉我们,那是个鸡屋,鸡屋也建的如此漂亮有趣,由此可见,巴瓦对建筑设计是何等的醉心与倾心。

叻sir还讲了一段逸闻,这间“鸡屋”应叫“鸟居”更准确。1970年代,斯里兰卡受左翼势力控制,很多私有财产面临收归国有的危险。巴瓦对外宣称卢努甘卡为鸟类保护区,兴建了鸟居,还开辟了种植园和养殖场。现在回想起叻sir这段话,不禁唏嘘不已,天底下雷同事还真不少。

(3)画廊

“鸟居”东侧挡土墙下有一组建筑物,巴瓦的画廊,这是卢努甘卡一组重要的建筑群。

画廊位于“鸟居”东部,红砾石平台之下 画廊东北向立面,房子顺着山坡而建 。

画廊在水园的南山坡上,沿着植被丰富的山腰步道往东行可以到达。画廊顺坡而建,分成两个单层空间,上层矩形,下层方形,由室内台阶连接。白砖墙,瓦屋盖,玻璃木格大门窗,建筑风格一如既往的西洋风与兰卡韵的融合。现在,上层是客房,中间摆放了一张大床,正对着大门,令人有点错愕,要维护这个大庄园,管理团队真是煞费苦心。这个地方是我们几位女士的卧室,因而能细细观察。

透过小黄院看画廊上层南立面 画廊上层大厅正中摆放了一张大床     大厅里艺术品琳琅满目

画廊上下层落差较大,巴瓦在两者间布置了一个进深不到3米的过渡平台,空间层次更丰富,三个不同标高的空间同在一片宽大的瓦屋顶下,成了一个整体。台阶不设栏板,细长的钢扶手嵌在雪白的墙壁上,与斜屋盖大致平行,这组建筑构件的组合简洁明了,传递着较强的设计感。

过渡平台临空处的护栏使用了一根老旧的兰卡样式小木柱,颇有趣味。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看似随手沾来,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纵观房子的每个角落,设计手段、材料选择、色彩运用无不如此。

由画廊上层看下层 画廊下层    画廊上下层之间设置了一道过渡平台 一片宽大的瓦屋顶下是三个不同标高的空间 横放的小木柱是装饰品,更是安全栏板

画廊前庭是个黄色小院,方正简约,两堵黄色的砖墙将其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休闲空间。院落虽小,充满情趣,最令人倾心的是围墙东侧开了一个敞口,墙外是陡坡下的莽莽森林,巴瓦在敞口两侧各设置了一张用混凝土浇筑的椅子,与黄色的围墙连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构件。

一处休息赏景的好地方,我也坐下来歇歇脚,窥探那围墙外的美丽大世界。

情趣满满的黄色小院 墙外是陡坡下的莽莽森林,休憩赏景好地方

叻sir讲,画廊原是牛屋,巴瓦对它进行改造扩建,才有了今天的画廊。如今,这里摆放各种古典家具,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个画廊里来回地转,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还躺一躺,巴瓦的设计着实让人迷恋。

画廊上层室内布置 斯里兰卡传统木雕  孔雀 斯里兰卡传统木雕  读书    室内陈设品  古董木雕 室内陈设品  古老的煤气灯  画廊平面图(资料来源《卢努甘卡庄园》)

回望这群小建筑,又想到了“人与自然该怎样相处?”这句老话。人不可能风餐露宿、茹毛饮血,为了生存建造了不同需求的场所,上万年后的今天还在发展中,使用层级还在不断地分化中,营造过程是一种创作活动,还能拥有享受身心一致的乐趣。山野荒地如若只能任它自然而然,何来人居之地?只不过,使用的人要取之有道而不是肆意侵夺,是能与之共生共享,而不是独占独霸。

金秋野先生写过一段文对自己很有启发,抄录如下:

建筑是人身体和精神的延长,人有多大的气场,就可以将人的边界推到多远的地方,即便如此,也要一复一日的维护,让它不至于崩坏。房屋如此,文明如此。文明是一种建造哦!是巴瓦允许苔藓覆盖到哪里,杂草生长到何方。在卢努甘卡,巴瓦喝退了自然,给人境赢得了五十年的喘气。

花园屋,一座让人一见倾心的小房子

本篇采用的照片部分为存墨公司设计师Sasha、陈工所拍摄,特此鸣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卢努甘卡的山野别墅(4)东边那群小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dx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