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

作者: 布克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23:45 被阅读88次

    高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比较明显,他们有很成体系的逻辑,术法清晰;另一种比较难以被察觉,他们悟性高,通常风格犀利自成一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前者的可借鉴性更高,前提是你足够努力和坚持,塑造系统的思维并予以验证和升级。

    互联网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所有的信息触手可得,无分出身,只要你想,皆有可能。

    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但筛选整理的成本并没有降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任何知识如果是碎片的、孤立的、一知半解的,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让很容易自己在回答不出来为什么的时候显得很蠢。

    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同样的道理,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就像是那天领读人俱乐部推荐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其实任何的学习都是在增强人的可控能力。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总结梳理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但往往在实际做事情的过程中都遵循一套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对某个专业和领域有着很深的洞见,看问题准,见解独特,但当你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时,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比如很多小学没毕业经商却很厉害的企业主,或者街头和民间艺人都属于这类,这类人一般不见得多聪明,但悟性一定很高,虽然他没办法总结出做成一件事的科学方法,但其做事的逻辑却一定遵循着科学规律。很多老板事业成功后去上中欧、长江商学院的MBA课,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种就是科学方法类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做事情拥有一套完整科学方法的人。你问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他能给你逐一剖析,一二三步骤是什么,系统而缜密。

    一个人有知识不代表他有智慧,但是一个人有智慧肯定有知识!知识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五类:数据、信息、知识、才能和智慧。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信息能解决某个问题就是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形成才能,才能融会贯通就是智慧。突然发现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到结束就构建出一个系统了!

    努力奋斗的意义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1%的灵感最重要。这句话的后半句爱迪生到底有没有说过,暂且不去追究,但依然挡不住不少人这么认为,这句话强调了天分、灵感,也就是不可控因素的重要性。现实社会中你也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也都会说自己成就的取得99%是靠运气,运气这东西也是不可控的,那这样说努力奋斗的意义又何在?

    人天生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自我意识,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以即使能改变的只有1%,我们也不应该停止非运气、天分因素的学习和努力。所以又回到那句话,任何的学习都是在增强人的可控能力!

    篮球场上突然上场一个看架势就是球场老手的人,他变向、突破、上篮,行云流水一般——可惜球没进。再一次,他拿到球后辗转腾挪,迅速晃开防守队员,然后急停跳投,投篮动作干净利落。底下的观众都快要鼓掌沸腾了。——可是球还是没进。奇怪的是,尽管两次都没有进球,但这两次进攻我们已经能够断定:他打篮球极其厉害,进球只是早晚的事。有的人连续两次失手,仍然赢得一个「高手」的评价。有的人连进四五球,大家却觉得「这家伙是运气太好」。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关键在于他稳定,即可控。他运球、突破、投篮的姿势非常稳定,无论你怎么防守,他的出手节奏,角度,动作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形,他能够控制自己和球的节奏。而那些投篮很准但不厉害的人,每次投篮的动作都不一样。这会让人觉得他的每一次投篮投中都是因为运气好。

    同样的场景让我想到《奇葩说》第三季姜思达和黄执中的总决赛,你会发现姜思达之前在这季中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这也是他最终能获得队友认可代表大紧队出战决赛的原因,可是到了总决赛他紧张了。

    而对手黄执中只是稳定发挥了平时的正常水平,却轻易地取得了胜利。对比两个人的经历你会发现,姜思达是业余辩手,黄执中是专业辩手,相比姜思达,黄执中更能在总决赛的条件下稳定的输出辩论。

    所以,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大家当时的判断标准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所以,构建学习的系统是为了稳定高效总结知识和践行去完成稳定的输出。

    如何构建自己的系统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一直在寻找,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下来大概有六个步骤:目标、获取、提炼、输出、聚合(总结)

    ▌目标:知识系统是达成目标的一种路径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在树立目标。我们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标准答案了,这是在中国体制教育下长期驯化出来的思维惯性,你不可能通过构建一套知识系统去打败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

    先有人生规划,再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系统,所以知识系统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

    ▌获取:上网搜、找人问、翻书看、自己做

    目标确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快速的获取知识

    关于系统

    ➜ 上网搜

    上网搜可以无限的浏览海量信息,可以让你快速对一个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方便你对接下来的深度了解做决策和参考。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你要熟悉每个搜索引擎以及各个门户网站的属性,这样搜索起来更高效。

    ➜ 找人问

    有了宏观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牛人求教,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如果你身边朋友圈没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得到牛人的回应的。

    如果还不行,你可以在各种付费问答软件上花钱约,或者在平台上提问,以后这类付费知识问答经验分享的平台会越来越多,上面的牛人领域也涉及较广,门槛越来越低。

    ➜ 翻书看

    书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现有资源接触不到的人,读书就是在和牛人交流。书的知识一般比较系统,思考性强,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个东西。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精度,甚至反复读,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书籍来定,有时也没必要非得把一本书读完,把书中提到和你想要问题相关的读完就够了。

    我有时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一下买五六本甚至十几本市面上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基本上能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

    ➜ 自己做

    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认清两者间的差异尤为重要,而只有自己做你才能发现这点。很多知识看似通用,实则不然,很多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的最大尊重。

    ▌提炼:理清逻辑

    理清逻辑

    同样一位嘉宾的演讲为什么有人整理得比较好,而且有时甚至嘉宾自己都觉得整理得比他讲的好,除了删除一些语气词和偏离演讲主题的一些话题外,就是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做了划分和标记,这样看起来就会很通畅,主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

    ▌输出:强化认知

    ➜ 强化认知

    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知识也一样,必须要输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实践,不然就是死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比如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实践等等这都是输出,有助于强化原来的知识模块,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提问或者交流,这同时也是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关于系统 关于系统

    ▌聚合:分类、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体系

    关于系统

    想要完整的构建一套知识系统,一定要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迭代过程。

    同一领域的知识归类组合到一起会形成一套知识系统,而要将多个知识系统最终融会贯通起来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这是因为知识系统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系统。

    对于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它们,通过与它们的交互,我们构成了经验和技能,但对它们又是无知的我们是以一种无知的方式与它们朝夕相处。它是我们「熟悉而未知的世界」。

    关于系统

    实际上,我们都是以一种「熟悉而已知的世界」的错觉存活在这个世上的。

    我们几乎不去想见,那个可能存在的「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同时又误以为我们所遇见的都已经在掌控之中。这种错觉,把我们锁定在一个狭小的智识区域,而对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

    如何去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必须理解「系统」的巨大意义。系统说起来神秘,其实简单,即针对某个主题建立的从思考到实践的闭环规则。

    对于系统,《原则》一书做出了深刻而便于实践的总结,我建议任何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能仔细阅读此书,真正理解书中的精神,并把自己所得用于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三周的思考总结,有些长,也有一些深奥,还需要不断的梳理和实践,这一些粗浅的认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愿你能够独立思考,不卑不亢不怂,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我是黄声锋,我们下次再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kk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