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脉络(二)

作者: 玉犀 | 来源:发表于2021-02-27 20:58 被阅读0次

    接上次话题,这次讲的是盛唐诗的脉络。

    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话固然是有以个例代替整体的嫌疑,但有些盛唐诗的确浑然天成的令人目瞪口呆。

    开元,天宝,中国文艺复兴的幕布徐徐拉开,主角有太多太多。

    李白是男中音,杜甫是男低音。李白飘逸清骏,天马行空,怒涛回浪。杜甫沉稳庄肃,永夜角声,中天夜色。他们既能守得住规矩,又能一跃而飞,真真是才华横溢。这是大天才,无论际遇如何,你弄不死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公元701年诞于蜀,原籍陇西(有说其生于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少年时有故事“铁杵磨成针”。18岁—24岁,隐于大匡山读书,时出游旁郡。有诗《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年轻时喜任侠,有说其因事手刃数人,逃亡经岷山、襄汉、洞庭,至金陵、扬州。因识郭子仪,得以脱罪。到齐鲁,与孔巢父诸人交游。

    李白喜欢夸张、吹牛,但不令人讨厌,他有底子。他在给韩荆州的信中有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看着像大话,但文字音节好,而且,剑术有几下子。

    据说他有外国血统,通外文,有故事,“醉草吓蛮书”。李白长相有别于汉人,思想属于道家这一路。

    李白与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孟浩,字浩然,689年-740年),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诗星。年轻时有志用世,曾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后于襄汉遇李白,结为好友。这时李白25岁,孟浩然37岁。后游扬州,再遇李白,李白写下著名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在长安与王维相交,曾在太学赋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据说某次玄宗莅临王维(一说张说)内署,孟浩然慌避,玄宗见孟浩然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怒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污我?”孟浩然便被放归襄阳。

    后作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被张九龄招为幕府,终又返故居。在襄阳度日,生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传世有《孟浩然集》,善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诗风清新有壮逸之气。王士碌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又有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彭蠡湖湖中望庐山》、《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崇拜,有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萧山区),玄宗时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精书法,旷达善谈,名列吴中四士、仙宗十友、饮中八仙。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家乡有座四明山),人称诗狂。作品多散佚,《全唐诗》收录共19首。

    贺知章代表作:《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某日,紫极宫,李白与贺知章相见。李白呈诗。读完《蜀道难》,贺知章叹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其为谪仙人。后同饮,贺知章解下腰间金龟饰品当作酒钱,同以为乐。这时,贺知章77岁,李白35岁。贺知章死后,李白有诗《对酒忆贺监二首》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李白与玄宗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终于被玄宗看到。42岁的李白接到诏书,当即作诗《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入京后混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供奉翰林。(所以李白又被后人称为李翰林、李供奉)曾奉诏为杨贵妃作诗,有《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后为人所馋及自身对官职不满,两年后,李白被赐金放还。据《唐诗宋醇》说,李白就是在此时写下《行路难》三首,这三首名气很大,用典绝妙。

    李白与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人,诗画皆精,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曾任尚书右丞,后世称其王右丞。善于佛道,诗中多见禅意,世称诗佛。善山水田园诗,兼边塞诗。诗风与孟浩然相比,清新质丽,画面感强。

    (据说)他与李白同年生,同年死。但李白与王维关系不好,或因信仰,或因玉真公主,原因不明。据专家考证:

    从开元十八年开始,贺知章经常约张旭、李适之、李白等名士在长安喝酒,后来成了著名的“饮中八仙”,而王维从没参加过;

    张九龄第三次入京后,约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维等人聚餐,李白没有参加;

    天宝二年(743),王昌龄、裴迪等人约王维一起到长安郊游,李白没有参加;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辞职归隐,约了一大帮朋友,李白到场,王维人在长安,没有参加。

    ……

    可知朋友们都知道两人的不和,但是原因,我们只能猜测。

    王维流传作品《王摩诘文集》等,代表作有: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另有《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终南别业》、《西施咏》、《老将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竹里馆》等。

    李白与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一说京兆长安)人。早年曾赴边塞。后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贬岭南,遇赦,北归游襄阳,访孟浩然,其时孟浩然死,又识李白,所谓“失孟交李”。两人间互有赠诗。后贬龙标,世称其王龙标。

    王昌龄《巴陵别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后被闾丘晓杀害。传世作品收在《王昌龄集》中,共留有181首,其中五古68首,七绝74首。人称其五古严,七绝美。在七绝方面,王昌龄与李白齐名,明代王世贞言:“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而《养一斋诗话》中更是将王昌龄与王维作比,“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称之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七绝,内容主要分为三种,边塞诗,送别诗和闺怨诗。尤以边塞诗称世。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又明代《围炉夜话》:“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王鏊,字济之,16岁随父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一些大臣都称他为天下奇士。)

    其诗对后来七绝的创作有极大影响,宋代刘克庄在《后坛诗话》中说:“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世称王昌龄为诗家天子(或诗家夫子)。

    李白与杜甫

    在洛阳,李白结识杜甫。这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喜欢嘲笑杜甫,杜甫沉稳真挚,爱李白。这两个人对彼此的关系有点像拜伦和歌德。李白,《楚辞》的精神苗裔,浪漫主义;杜甫,《诗经》的精神苗裔,现实主义。杜甫对李白一往情深,不可自抑,可能就是因为他想做却做不了这样一浪便漫到不知所踪的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湖北襄阳人,名副其实的诗圣。公元712年生,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少贫。开元间在苏州、绍兴一带游历。曾赴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天宝时曾作《奉呈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自传色彩,他在诗中推销自己,

    “……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其实,杜甫比他说的要好。后来终于被玄宗注意到了,使侍制集贤院,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玄宗逃到四川,杜甫被困长安城。

    有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就是唐诗的命运,随着战争爆发,浪漫主义的全盛期也过去了。李白退休,杜甫上场。杜甫天性沉郁,正适合写忧伤离乱。如果杜甫一生富贵安乐,他的诗才可能发挥不到这样高。他的诗,一部分是艺术,一部分是史料,所谓“诗史”。

    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像贝多芬。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这一首的颔联有贝多芬慢板的境界,徐缓的旋律中,慢慢过渡,忧伤渐渐弥漫。

    杜甫晚年携家避居夔州,诗歌创作达到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功力极深,联句对仗十分工整,有种没有用力却无懈可击的感觉。

    《秋兴八首》,为杜甫晚年炉火纯青的杰作,史上各家评论竭尽称颂。确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声律细”,文字精工,但略觉意象有些僵涩。

    杜甫诗不乏豪气,二十四岁时写下《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奇句,以远衬高。“割”字,很妙。颈联,“眦”字传神。尾联名动千古。

    杜甫实在全能。他写讽刺诗,立意大,骂的你毫无脾气,《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六首对今天原创作诗仍有极大借鉴意义。他不仅有忧时、怀君、记事、刺史这几方面,还有抒情、唯美,甚至形式主义的很多面。

    杜甫对李白很有感情,曾赠诗李白至少15首,而且诗多为精品。李杜相见的两年后,杜甫想起了他的风流,作诗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后来战乱初平,听说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作《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至性至诚之作,以死始,以死终。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和上两首诗为同一时期作品,愤愤之情溢于言表。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本诗写于761年,次年,李白死。

    而考《全唐诗》,李白只有四首赠杜甫的诗,分别为《鲁郡东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且后两首存疑)。大抵为即兴之作,比不上李白对孟浩然的爱。

    据说,李白醉而跳水捉月溺死(另有病死,醉死之说)。

    过了8年,杜甫则因洪水而几天未进食,后来当地县令送来酒肉,饕餮一餐,消化不良而死。(另有病死,沉江等死法)。

    李杜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死的很浪漫。杜甫,死的很现实。

    以前,总有人纠缠于李杜的高下之分。其实,不必分的,他们是好朋友,没有彼此,诗都无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而且,说开去,诗人各有长处短处,“楂梨桔柚,各有其美。”虽然有些诗人是全能的,但总的来说,伟大的诗人之间是比不出高低的。

    这次主要讲了李白、孟浩然、贺知章、王维、王昌龄和杜甫。

    我们可以扳着手指头算一下,盛唐其实还有许多诗界大佬没有讲到。虽然盛唐诗的风采大半已经讲完,但还有一些有趣的人和故事有待我们探索。

    敬请期待下一次讲座。欢迎提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的脉络(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ok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