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之前,对溆浦一无所知。久静思动,只是想去外面走走。
在枫香瑶寨的大门前,看同行几个人饶有兴致地研究挂在大门口两侧的草书长联,听唐主席说屈原曾在溆浦逗调的事情,我一下来了精神,兴趣盎然。哦!难怪这山水如此钟灵毓秀,如此“活色生香”,原来有屈原这尊大神来过呀!山水之灵动,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有独特的气质了。这“气质”甚为难得,就像一女人,若是有优雅的、独一无二的、高度区别于他人的气质,不美也美了,一俊遮百丑。
我站在枫香瑶寨前面的广场上,居高临下,笑意盈盈。背景是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仙境一般的群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读书的时候,读过伟人许多文章和诗词,文章大多忘得一干二净,仅记住一个题目;但诗词却烙印在脑海,几十年后还清晰如昨。特别喜欢伟人这首《十六字令三首》,对山的描绘与遐想恰如其份,实至名归。既大气磅礴,又波澜壮阔,大开大合,非一般庸俗文人能为之。溆浦的山也大致有这样的模样吧?烟雨濛濛,鹧鸪声声。山三出生在群山环抱之地,开门便是山。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远眺南岳衡山之余脉——佘湖山,挡住视线的那一堵黑漆漆的“黛墙”,常常陷入沉思,山那面是什么呢?也常常想起伟人这首词来,想起杜甫《望岳》里“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话来。
溆浦县城四面是高山,中间是小平原似的县城。这些山像许多仪仗队员一样,昂首挺胸,身材高挑,围成一圈,护佑这一方热土上无数苍生的平安。这些山静穆,低调,谦逊,从不居功自傲。也许,在它们看来,坚守在这儿,与人类相伴相守,无私地奉献自己,也是本分。下图中有一撑伞之人,他是市作协副主席吴和君先生。站在一玻璃桥上,我为他拍了一张照片。那天下小雨,山太高,白茫茫一片,倘若是晴天,桥下树木青翠碧绿,青山如黛,自有一番风味。他的诗写得极好,多次获全国大奖,但为人极谦逊低调,如同这山一样。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这些瑶胞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悠闲自乐,怡然自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也确有许多宁静和祥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涌上心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房子也比较有特色,密密匝匝地挤在山坡上,木房黛瓦,飞檐翘角,好像大鹏展翅,边缘上那一线乳白色尤其醒目。
我们一行来到一溪水潺潺处,水极清澈,高山有好水,名不虚传。通过一长竹竿过渡流到木质的水车上,带动那水车“咿咿呀呀”地转动,颇为有趣。沿溪水而上,见到了古老的榨油房。小时候在老家看到过。人们把成熟的茶子摘回来,炒熟,碾碎,再蒸熟,一饼饼的包捆好,放进木质的榨油机槽里,然后插入木塞、木楔、进桩之类的东西,几个大人用蛮力抱起半悬的几米长的大滚木猛烈撞击这些大木楔,靠着巨大的压力,茶子油便汨汨的流出来了!几十年后再次看到,很亲切,恍如隔世。
我们一行再往上爬,一栋民宅建在高山之颠。它是集吃饭与住宿于一体的。若不是疫情,或许这里游人云集,熙熙攘攘。站得高,看得远,风景如画。下图中有三图是在这里用手机拍摄下来的。那天下了小雨,这里是海拔比较高的山区,高有高的好处,就像人们在地球上,仰望高高在上的月亮,总会无端生出极美的遐想:嫦娥奔月,蟾蜍桂花等等。小时候,一到春夏之交,那雨,那烟,那青,构成一幅极富感染力,极富想象力,极富艺术魅力的“富春山居图”似的丹青水墨山水画来,颇像一位风姿绰约,顾盼生辉,凹凸有致的少妇,该凹的凹,该凸的凸,前凸后翘,蹩脚的不入流的作家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来描绘吧?当然,大自然的美,即便最厉害的山水画家也是徒唤奈何,手中的“秃笔”突显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的,春夏之交,那雨,那烟,那青,无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温柔,独特的神秘。哦!人间仙境,莫过于此。“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特别喜欢这两句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