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个人

作者: 梁暔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3:03 被阅读133次

认识苏轼这个人,一般都是从他的词开始的。但对于他的作品,更早的记忆来自于小学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亦或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又或者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小学的时候只识诗词未认此人,只是缘分的际会,总会在更好的时候遇见。

我正真开始接触了解苏轼,是因了在课外看过他的一段爱情。

苏轼的后半生颇为坎坷,接连遭贬。年轻时名震京师又恰逢母亲病故,接而再是父亲病逝。双亲的先后离去,似乎给苏轼年轻时平坦的人生平添了几笔阻碍。待苏轼还朝,朝野早已旧雨飘零,苏轼眼中所见的早已不是二十岁前所见的“和平世界”。时值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而站在对立面的他,似乎就从那时开始了一生的飘零波折。

乌台诗案,花落泥土入黄州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因了上任的那封《湖州谢表》,苏轼被政敌所害,在满朝的一片倒苏声之中入狱一百零三天。虽罪不至死,出狱后却被谪为黄州练兵团副使。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巨大的打击,也是一次转折点。从前的他是何等的潇洒,二十出头凭着文采名动京师,廿四岁便在制科中以百年第一人的第三等成绩获官大理评事。在当时的文人界里,他有着足够自傲的资本。可乌台诗案让苏轼成众矢之的,囿于囹圄,差点丧命。虽然最后躲过一劫,剩下的却是黄州团练副使的清苦差事。

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似乎是要将一个风华才子彻底地贬在了泥土里。也正是在那时黄州,他创就了“天下第三行书”之一的《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的笔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年”、“中”、“苇”、“纸”一字比一字锋利纤长,狠狠地刺入观者的心。我们似乎也能从中感受到了来自苏轼的惆怅孤独、一身抱负无法释放的愤郁,更甚至是对朝廷的失望。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在黄州听闻遥远的海棠花已经开了,想着这苦雨连连,那娇嫩的花朵怕是要被打落,深陷于那污浊不堪的泥土之中了。苏轼写的这句,似乎是在写花,又似乎是在写他自己。贬谪黄州,如花落泥土,低到了尘埃里。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想着自己虽有万般才能却受困于此。欲要报效朝廷,奈何君王又深在那重重宫门之内;父母的坟墓更是遥在万里,无法尽孝。是到了末路了吗?是要像那阮籍一般哭穷途末路?巨大的环境落差之下,万念俱灭,心如同那寒食死灰一样,被这苦雨浇得浑身湿透,不复燃起。

通篇下来,看得人都是寒、凉、孤独、压抑,还有空荡荡的未来。灰蒙蒙的一片,眼前沧桑哀凉。

苏轼被谪黄州,就犹如鲜花落入泥土。也正因如此,他洗褪了文人特有的骄傲,以一种出旷达超脱的胸襟来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而有了豁达的作品。

如《赤壁赋》中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赤壁赋》中的道家仙人;《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都仿佛是花落入了泥土中,又重新开出了一朵更加耀眼的奇葩。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又重新站在了这人生之中,他的豁达让人侧目。

从此,之后的瘴气横生的惠州也好,荒蛮疾苦的儋州也罢。于他,也不过是人生的一场场磨炼。失意时不丧气,得意时不自傲。世事浮沉,人间有味是清欢。

自是缘起唤鱼池,怎奈得,短厮守

“唤鱼池”三字,似红线,牵动起苏轼与王弗的姻缘。

那应该是一个明媚天……

苏轼从沉闷的书中走出,来到了中岩下寺的丹岩赤壁下。临岸观赏,只见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苏轼对着眼前的美景,思绪飞扬了起来。忽然对着池子大喊:“如此好的青水怎么可以没有鱼儿遨游?”

随着三声击掌,一池青水开始翻动,水中的鱼儿翩翩游跃、飞出水面,像是在凌空浮翔。苏轼见着奇景很是激动,指着那群鱼便对对老师王方说:“这样美景就应该配上一个美名!”

于是群贤毕至,于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起的名字皆不尽人意,不是过雅便是落俗。等到最后,苏轼才慢悠悠的拿出了自己的题名,“唤鱼池”。霎时掌声如雷。

在众人拍手叫好之际,苏轼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

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红线已出,姻缘自是水到渠成。如此巧合的妙思,两人自是心有灵犀,须成夫妻。

后来,苏轼挥毫写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姻缘自是这般天成,来得恰是时候。

那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

苏轼文采飞扬,是当时少有的才子;而王弗亦是才情绝佳,芳华滟滟。二人是绝佳的配偶,更是羡煞旁人。

自此两人琴瑟和鸣,情深意笃。这般同样是有才情的两人,应该是时常赋诗相对,作词共赏。而王弗也正是如此,陪着苏轼看书,一陪便是一天。知书达理的她,温文尔雅,对苏轼关怀备至。苏轼偶有遗忘她也会从旁提醒,细致入微。

王弗是良伴,更是绝佳的贤内助。

只是这一对人儿,姻缘却无法白头。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卒于京师。妻子的离去让苏轼痛心不已,他为她植了三万棵青松守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后的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你离我而去已有十年,我俩生死相隔在这茫茫然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刻意的去想起,可你一直在我的心中不曾离去,难以相忘。想起你还在千里之外的孤坟中躺着,我的心就生起了难以抑制的凄凉。我想哪怕今天我们能够再次相见,你也大概认不出我了。十年的世事苍凉,我在这世间早已满面风霜,鬓角斑白。

夜色浓重,我在幽幽的梦中回到到了遥远的故乡,梦到了曾经的我们。我看到你正在你出嫁前的闺房里,铜镜映出你美好的容颜。青丝轻馆,唇点朱红,你还是那般的美好。我本该有很多话与你诉说才对,可到了梦里,面对着你却只有频频落泪。我真的是太想你了啊!那年年月月让我牵挂更让我断肠的地方,那晚明月夜下的短松冈。

那是多么深的爱恋,才能在午夜梦回转醒时写下这让人心碎的词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让我想起了柳永的“竟无语凝噎”。同样的无法说出口,千般万般的爱恋,话到最后只有千行泪。

高情已逐晓云空

于杭州西湖,我们很容易想起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一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是苏轼与王朝云相遇的开始,那时的他正失意,那时的她恰飘零。两人正是这般,恰恰相逢。

初次见朝云,她正着装一身宫装,长袖轻舒。曼妙的舞姿在潋滟的西湖上翩翩而起,粉黛铺饰的娇艳容颜下,是未褪尽的稚气。曲终舞敛,她又在转瞬间褪尽铅华,淡扫蛾眉、轻点朱唇。于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便早已分不清是写眼前这如画的西湖,还是写身旁这如凡间精灵的女子。

她就这样施施然的来到苏轼的身边,成了苏轼情趣最相契合的女子。

他帮她摆脱命运的深暗,重见朝阳。而她便真如那朝云一边,嫣然出尘,光彩迷人。王朝云在他的亲手调教下成了楚楚婉约、诗书自华的女子。

两人虽差了近三十的年岁,可朝云却成了开在苏轼身旁唯一的解语花。

苏轼有次饭后在园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人,“你们说我这里面有些什么?”有人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轼摇摇头。又有人答道,“满腹中都是见识。”苏轼更是摇摇头。只有王朝云笑道,“大学士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闻大笑,“知我者,唯朝云也。”

真是不合时宜啊!人生浮沉、世事沧桑,苏轼似乎在那时终于遇到了真正懂自己的人。王朝云于他是何等的心意相通。

之后的倾辄人生,王朝云所做的不过是伴其左右。苏轼的三次谪降,都有朝云的相伴。

在苏轼晚年被谪惠州时,身边的侍女姬妾早已散去,只有朝云誓死跟随。这一介弱女子,却死死地追随着苏轼来到了这瘴气横生的蛮荒之地,赶也赶不走。朝云似乎成了苏轼唯一的慰藉,成了他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

在惠州时,王朝云常唱《蝶恋花》为苏轼聊解愁闷。可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便悲不自胜,哽咽而止。东坡问其缘故,朝云答:“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多以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苏轼在政敌的排挤下,多次远谪,所到之地越来越荒僻。朝云唱词,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他的怀才不遇感同身受,伤感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明了她的这份知心,故意笑而劝慰。

他们两人一点灵犀,一生相惜。

可是命运的多舛与狰狞最终还是夺取了这美好的生命,苏轼的解语花在病魔的手中凋谢。“朝云、朝云,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王朝云最终也如那巫山神女般翩然离去,留下苏轼一人茕茕独立。之后那“枝上柳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唱词,他再也没有再听。

他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附近的松林中,并为她建立六如亭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不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是苏轼对坎坷际遇的感叹,更是对朝云的一往情深。

“六如”,诚如她临终前所说的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也如电,应作如是观。待到梅花开时,他为她作了一首被人称作写梅千古第一的《西江月》招魂: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他将她比作梅花,冰姿仙风不畏瘴气。而他所有的情爱也随着朝云的离去而离去。

之后苏轼在惠州西湖上更是刻意经营,搭塔、筑堤、植梅。一切都是为了还原他们初次相遇时的美好,为了寻回那早已远去的美好时光。可还原了又如何,惠州的西湖不比杭州的差,他却再也不忍心去那西湖边上。因为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痛楚,他更愿意活在模糊而又遥远的想念中。

最后,他再次被贬离到更远的海南儋州,西湖他不复回去。

相关文章

  • 苏轼这个人

    认识苏轼这个人,一般都是从他的词开始的。但对于他的作品,更早的记忆来自于小学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原来你是这样的苏子(三)

    苏轼的蜕变,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苏轼这个人很接地气。有人拿着一本苏轼的诗集,向皇帝上书,说苏轼这个人藐视朝廷讥讽新...

  • 挑战100本书‖034《苏轼》-00整理序

    怎样去了解苏轼浩渺的一生 其实很早就想系统了解苏轼这个人物,毕竟苏轼这个人物已经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文人墨客,每个人...

  • 秋日留影

    秋天一天天走向萧肃,也留下最后的辉煌与思念。苏轼眼里,秋有思念、有达观、有苦闷。但苏轼整个人生是乐观豁达的。看他这...

  • 【醉东坡】苏轼与王弗:在最美好的时间遇见最美好的你

    她在最美好的年纪和苏轼相遇; 她陪苏轼走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 她是苏轼心中永远忘不了的那个人。 她是王弗,苏轼最...

  • 遇见他和他们的美好(三)             ——读《蒋勋说

    蒋勋在《蒋勋说宋词》中精选了苏轼的五首词,教你读懂苏轼。这五首词本身就很经典,代表宋词的最高水平,另外,这五...

  • 29/100无题

    O再品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

  • 你可知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写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诗词翻译赏析

    从今日开始,我们便来学习苏轼的作品。若有人问,这个学习有没有逻辑?这逻辑,便是个人喜好吧。写过岳飞和李清照,都是宋...

  • 在东坡上晒晒太阳

    今年见到不少有关苏轼的书,比如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从个人阅读体会上来讲,《苏轼十讲》是...

  • 苏轼:谁在误解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轼。 千百年来,被解读最多的诗人恐怕非苏轼莫属。 但真正懂苏轼的,却是凤毛麟角。 本文从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这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xv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