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幻小凡
首辅高谷:攀上人生巅峰,只觉高处不胜寒公元1458年,三月,扬州府兴化县城。
是日,天清气朗,春和景明。士绅名流欢聚一堂,难抑兴奋。
众人的视线,都齐集向高台中央,一位端坐的老者身上。白发布衣,面容慈祥,他是人们仰望已久的传奇偶像。
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前首辅高谷,今天终于肯赏光,莅临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此刻,他正侧身,与地方官员们亲切交谈。
别看高公已致仕退休,回家荣养,大佬终归是大佬。作为本县第一位首辅大学士,他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
高公在京城陪王伴驾数十年。曾经是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五朝元老,背后的人脉名望,谁不是口水一地。
好事之人想打听官场八卦,有心之人想探求升官秘诀。哪怕随意点拨两句,也能受益不浅。谁能得他青眼,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仕途腾达有望。
一年来,带着厚礼上门求教的,一波接一波,却多数被婉拒在门外。
一些贫苦学子,倒能得到些文章上的指点。官场应酬、扯闲篇爱打听的,出门左转不送。往事不要再提,老爷子回家只为养老,闭门谢客中。
传说中的大神,完全没有点荣归故里的气势,神龙见首不见尾。大伙儿的好奇心,更是见长。
小地方的人,读书再多,见识有限。天子脚下的风云变幻,不是每个人都理得清、辨得明。总有人设法凑上前套近乎,他们心思各异,有人想增广见闻,有人想拍马钻营。
这次大神终于肯公开露面,与民同乐,自然少不了好事之人,问题多多。无非是求提携,求秘闻八卦。
最初,高谷的心情熏熏然,还是挺哈皮的。闭门静坐了一年,偶尔听听乡言俚语的马屁奉承,虽无新意,倒算情真意切。不像朝堂之上,天天尔虞我诈,嘴上叫哥哥,手上伸刀子。
只是听着听着,笑意渐渐淡了几分。他凛然四顾,探探周围有没有监听、针孔摄像头什么的。
锦衣卫、东厂,向来神出鬼没,无孔不入。
大明密探零零狗,比后世狗仔队的嗅觉更灵敏,令人防不胜防。狗仔队爆料的后果是丢脸,厂卫爆料的后果是丢命,抄家灭门随时会有。
小小县城,天高皇帝远,本不是密探们关注的区域。只是当今情况特殊,有了从京城退下来的高阁老,凡事皆有可能。
高老爷子的内心,缠绕着忧伤和恐惧。
这一生谨言慎行、正直善良,步步惊心不改初衷。走过五朝,眼看着漫步人生巅峰,临了依然免不了踩进大坑,英宗兄弟轮流挖的大坑。
兄弟哥俩好,皇帝轮流做。听过皇上荣升太上皇的,你听过太上皇再次当皇帝么?
所以千年大坑,就这么坑杀一大群,能囫囵着爬出来,整须整尾地退下来,还是祖宗积德,皇上开恩。
临去前皇上意味深长的敲打不敢忘,封口令尽在不言中。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想起朝堂上那些波诡云谲、腥风血雨,想起英宗皇帝那冷冷的笑意,依然是不寒而战。
不可说,不可说!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
事情,要从一位花样作死的死太监王振说起。
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家伙,他拥有满腹诗书和远大志向、抛妻弃子又挥剑自宫的勇气魄力。他投身皇宫,取得了明宣宗的信任,成了小太子朱祈镇的先生。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机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便是个残缺的人,一旦大权在握,搅动风云也很容易。
而这位掌权大太监,以功夫皇帝朱棣为偶像,横扫千军成了他的理想。
宦官想建功立业不是错,错在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太监统兵不可怕,怕在白痴无能、瞎指挥。
偏偏一手带大的小皇帝,还是言听计从的铁粉。
想当初,王振也就是个酸秀才之流。在教育系统混不出名堂,他一咬牙,响应成祖“废物利用”的号召,进宫当了宦官们的文化补习老师,好运成了太子的侍读。
他一路隐忍投机,熬死了至尊至强的太皇太后,熬老了大明最强内阁。“三杨组合”死的死,老的老。
大权独揽的王大太监,坑大臣、捞银子还嫌不过瘾,趁着边贸纠纷,撺掇着年轻的英宗御驾亲征。
公元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
在铁杆皇帝的力挺下,王振一意孤行,带着京师大营主力和北军精锐,以及几十位文武重臣,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凭着人多胆大,带着打群架的气势,二十多万大军就在他的瞎得瑟、各种奇葩乱指挥中,步履拖沓。
很快,在缺衣少食、患得患失中,军队丧失了斗志和作战能力。最终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葬送在蒙古铁骑下,皇帝被俘。
这个二货太监王振,也被气愤的将领劈成肉泥。然而他的白痴军事行动,造成的后果损失惨重,不可逆转。
大面积的损兵折将,还赔上了文臣若干。让大明朝的兴盛之路就此断裂。
北京城中空虚,护卫的兵力不继,管事的大臣短缺,更要紧的是皇帝成了肉票。蒙古人也先的大军虎视眈眈,坐地起价。朝中人心惶惶,胆小的主战南迁逃跑。
在国家危难之时,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挺身而出。
时任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的阁臣高谷,也坚定地站出来,支持于谦的救国措施。
为防英宗皇帝成为攻城的人肉盾牌,他们集体改选皇弟朱祁钰继任皇帝,并成功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
侥幸登基的朱祁钰,狠狠打击南迁派的同时,对主战派大加封赏。晋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升高谷为东阁大学士,以少保衔入阁拜相。
大明的江山保住了,祸根也就此埋下。
高高在上的英宗皇帝,“被太上皇”,变成了被所有子民抛弃的待死俘虏。然而,这个必死之人创造了奇迹,最终回归了。
回归的过程很艰苦。皇权扭曲人性,他曾经的好弟弟,已经巴不得他人间蒸发,对他的归来非常不爽。
这个时候,包括高谷在内的正直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隆重迎接太上皇归来。
历经五朝的官场老司机,高谷,在阁“持议正”,且政治上十分清醒。他主张遣派迎驾,并力主“礼宜从厚”。
这次上书没被采纳,还让新皇很不开心。好在高谷顶着压力,坚持己见。
日后,被囚禁7年的英宗神奇复辟后,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
然而,皇帝要挖坑,大臣们想逃,还是逃不开。
新帝要废掉哥哥的太子,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成为皇位接班人。他竟然给大臣们行贿,送给阁臣们人手百两白银。
大臣们摇头叹气,皇帝要潜规则,我能怎么办?照办呗!事实上,谁也没想到被圈禁的太上皇,连公家饭都吃不上,还能冒出什么泡来。
照理说,法不责众。坑就坑在,高谷太有学问了,“总有人想拜我为师”。
高谷又名高榖,打小就是神童,一路学霸。永乐十三年(1415)以进士入仕以来,一直担任翰林清职。兴化人,在北京,也能如鱼得水。
正统元年(1436)升为经筵,在大学士杨士奇推荐下,成英宗朱祁镇的帝师。
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机务。
景泰初的新皇帝也看中了高谷,加太子太傅,领双份工资。七年(1456)再升为谨身殿士学士兼东阁大学士,成次辅。与首辅陈循总裁编修《环宇通志》。
这在官场仕途,原本是天大的好事。然而,放在景泰年间却成了祸事。
新皇总担心弄不死哥哥,忧伤成疾。受尽屈辱的哥哥英宗,父子二人,一旦复出上位,那就毁了。
清算起来,抛弃英宗、废人家太子、站队新太子,这一切就成了要命的罪证。
景泰八年(1457),儿子早夭的新帝,病得快挂了。蓄谋已久的朱祁镇在一群有心人的拥戴下,突然夺宫升殿,废黜景泰,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景泰大臣自然遭殃。力挽狂澜的抗敌英雄于谦,被斩杀于刑场,用一腔热血染红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大学士陈循、王文等被诛杀流放。
除了高谷,其他内阁成员差不多都GAMEOVER了。英宗毕竟历经磨难,还算明事理、念旧情,放过了自己的老师高谷,还让他升了首辅。
66岁的高谷,看惯宦海浮沉几十年,站在人生巅峰,只觉两股战战,高处不胜寒。他一再上书申请病退。
英宗感叹,对朝臣说:“谷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指曾为帝师),尝左右朕。”于是赐金帛袭衣,提供驿舟,放老先生回去专心思过。
临走前,又加赐敕奖谕。先是叙旧情,表扬了高老的为官清正。接下来话锋一转,让他回乡与亲人故旧好好说话,夸夸朝廷盛事。
言外之意,就是不该说的别瞎叨叨,免得晚节不保。
高谷退休后,隐居兴化故里。相府建于县桥以南,门前跨街树以“益功”牌坊。
令地方乡里不解的是,这位大人物拒人千里,生活太过简朴低调。与亲近交谈,绝口不谈景泰、天顺间的朝廷变故。
他们不知道,这位人生大赢家,内心一直不如表面平静。宝宝心里苦,和谁能说道。只能闷头在家读书抄经。
高谷学问渊博,才识兼备,且工诗善书。大才子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书“秀俊可爱”。其行书横披一轴今珍藏于兴化博物馆。一生著作甚丰,除《育斋文集》10卷入《明史·艺文志》外,其他著作大半散佚。
高谷的行书横披天顺四年(1460年),高谷卒于兴化,终年七十岁,与诰封夫人郭妙宁合葬于兴化平望铺河东。
墓园恢宏,有神道碑、石人石马。大学士李贤撰墓志,巡抚郑晓撰行略。
高谷故居成化初,尚书姚夔进言“高谷进退有道,始终不渝,宜加赐救”,朝廷乃赠高谷为太保,谥文义,祀乡贤祠。
至此,泰州史上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