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征服了世界后,并不甘心止步于此,统一六国是地上的事儿,他开始考虑天上的事儿了,那就是“成仙”。
得知此消息后,很多当时有名的方士,如燕人卢生、齐人徐福、韩人侯生等人都来投奔。
据说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那里有不死药。
秦驰道修好后,秦始皇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巡游,去了泰山封禅,去了琅琊看海。
秦始皇还派出了很多寻仙队伍,最有名的就是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出海的典故了。
公元前215年,在秦始皇又一次命令方士卢生去海中寻仙后不久,卢生从海中带回来了一本宝书《录图书》。
卢生称这是一本谶(chèn)书,能够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书上说:“灭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看,认为对秦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胡人,于是动了将匈奴打跑的心思,并且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实践。
卢生的这本书,给秦始皇指出了方向,因为当时的秦国还没有消灭的势力确实只有北边的匈奴了。
但这本书,也成为了大秦帝国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匈奴不是那么好打的,征伐北边的匈奴战略,把秦国拖进了战争的泥潭。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决定征伐匈奴后,沿着秦驰道巡查了一遍北边的防务。智囊团给出了四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修建“秦直道”;从咸阳出发,北至包头九原郡,横穿14县的一条专用车道,用于运输军粮、给养。

第二步,派出大军,将匈奴打跑;
第三步,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长城;
第四步,迁移内地的百姓到边境定居。
看起来,这四步走的方案很完美,但是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付出的成本过于巨大了。秦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这个战略。
不同于南方的人多地少,北方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路途越远,运粮成本就会以几何倍数增加。
史书记载,秦国攻打匈奴,征调了全天下的资源去运粮,光是从山东往西北运粮,每三石粮食中仅仅能运到一石粮食,运粮成本算下来达到了二百倍!
本来要是先修好了“秦直道”这条高速路,征伐匈奴的成本会低一些,但秦始皇没有等。
“秦直道”是又过了三年后才开始修建的。之所以过了三年才修,是因为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而这三十万将士需要全国的好几百万人做好向前线输送的工作,毕竟打完后还要驻军,当地拿啥来养这些人呢?不得送补给啊?这些事儿都解决的基础上,才能腾出人手修这条秦直道。
蒙恬不负众望,“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恢复了往昔秦、赵北方旧疆。
接下来,秦始皇开始实行第三步和第四步战略:修长城、移民戍边。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都建有互相防备边患的长城。秦始皇修长城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长城,以及把过去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进行了修复和串联。
而无论是修长城还是戍边移民,哪一项的耗资都堪称无底洞。
关键是这些无底洞,都是由老百姓来填的。
北胡被秦军打的逃往更北的地方,而南胡因为楚国被灭后也逃向更南方。
于是秦始皇强行征调那些无业游民、商人的同时,还发配了50万罪犯和倒霉的平民前往没开发过的南方原始森林。
折腾完一南一北后,又过了两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又征调了囚犯70万人,开动了“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和投入已经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中。
桩桩件件,全都是大手笔。
发配50万罪犯到南方原始森林,征调70万囚犯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合计120万囚犯,这样的犯罪比例,简直耸人听闻!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是在如此超级巨大的工程面前,很多良民被迫变成了罪犯、无产者罢了。
此时的秦王朝对百姓的奴役与动员已经达到了极致。在这样的压榨下,伟大而勤劳的华夏人民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忍耐力。
据记载,当时种地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弱病残,所有的男人几乎都被征到了前线和工地上。
彼时的华夏大地,千百年来的储备,也因为这些巨大的超级工程而消耗殆尽甚至透支了!
公元前210年的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宫。宦官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扶苏被逼的自杀,胡亥继承了皇位,为秦二世。
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他的尸身在臭鱼的陪伴下运到了咸阳,葬到了他的伟大工程始皇陵中。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