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北京,知古今(二)

作者: 幽州拾趣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21:46 被阅读205次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1)

        欣赏过中轴线最南端的燕墩、燕墩公园、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公园后,沿中轴线御道一路向北走,尽管大街上的车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但大街西侧的先农坛和东侧的天坛以及这条掩映在绿树成荫鲜花点缀中的御道,带给我的却是一派静谧与安详。

        步行大约2公里,就是今天的主角——天桥。

永定门城楼至天桥中轴线示意图

        天桥是个充满梦幻故事的地方。

        天桥包涵两个概念:一是此处曾经有座高高的大桥,历经几百年的变迁后,桥由高变低,又由低变无,便有了“天桥天桥有天无桥”  “有名无桥”的说法!二是因这座桥而得名的“天桥地区”一直存在并延续着。天桥地区大致范围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东临天坛,西濒先农坛。

        明朝建大石桥

        天桥原是一座大石桥,南北方向跨于虎坊桥明沟水道之上,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明清两朝皇帝到天坛、先农坛祭天时必经之路,故称天桥。水道被大石桥分为左右两部分,当时就叫做天桥东、西沟。北京民间传说:正阳门是龙头,天桥是龙鼻子,龙鼻子左右的两条细长水道,就是龙须沟。

《北京历史文化》第194页记载

      大石桥—汉白玉石桥

        雍正帝1729年在天桥至永定门之间修建了一条石御路。但石御路两侧东高西低,西侧常积水,风沙堆壅先农坛坛墙。为了疏通积水,乾隆帝修建了石御路排水渠,并将天桥改为单孔拱形汉白玉石桥。同时,在天桥东西两侧各立规格相同的一石碑,东侧是刻有《正阳桥疏渠记》石碑,西侧是刻有《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与永定门外燕墩上的石碑规制与内容完全相同。   

石碑上的《帝都篇》(6月拍摄)

   

石碑上的《皇都篇》

《正阳桥疏渠记》石碑(6月拍摄)

        为什么乾隆帝在永定门内、外各立规制内容完全相同的石碑呢?

        有专家认为,按古代礼仪,祭天应在城南郊外进行,天坛原在郊外,明嘉靖修建外城后,天坛由郊外变为城内了,与郊祀的规定不符。如果将天坛迁移到郊外,或在郊外重建天坛,则工程浩大,难以实施。为此乾隆帝想出个办法,即在天桥重建“国门”,将天桥作为象征性的新国门,在此重立刻有《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用以表示天坛处在郊外了。

        填埋天桥河道

        1813年嘉庆皇帝因白莲教攻入紫禁城,听信风水先生之说,下旨将天桥河渠填埋。

        高桥——矮桥——无桥

        清后期,北京水系萎缩,天桥河道干枯,天桥也成为了旱桥。1900年,光绪帝整修道路时,降低了桥拱,天桥变成了矮桥。1906年整修马路时,将原来铺的石板拆除,改成碎石子马路。

        1929年铺设有轨电车轨道,拆除石桥,天桥变成与地面水平的平桥。

        1934年,因拓宽道路,天桥的栏杆被拆除。

        1934年至2013年底,近80年时间,天桥进入了“有名无桥”的时代。天桥的两个石碑也被移走了。

        天桥复活归来

        2013年,作为北京南中轴线重要节点的“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带”闪亮登场。它北起永安路,南到南纬路,长约600米,宽约31.5米,均匀分布着6个小广场。

        景观带分为北段和南段两大部分。

        北段是“一桥两碑”的碑记广场,长约300米。北起天桥遗址印记,南至天坛南大街与北纬路交叉口中心绿化带端头“。这‘’一桥”即是新复建的天桥。自此结束了天桥80年“有名无桥”的历史,天桥复活。因交通所限,新天桥比旧址偏南四五十米。新天桥用绳索围栏,不可以上桥行走。

新天桥(6月拍摄)

      “两碑”即是重新复制了雕刻着乾隆帝御笔的《帝都篇》和《皇都篇》的石碑以及《正阳桥疏渠记》石碑,分别立于天桥东西两侧。

        南段由三部分构成:1是北端广场,它与天桥文化广场、天桥剧场、四面钟遥相呼应。2是中间区段,天桥艺术中心和自然博物馆东西并肩。3是南端点广场,与天坛西门相接。

        过去皇帝祭天时,王公贵族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出紫禁城,经前门、正阳门、天桥,沿御道行至如今的南端点广场后,折返进入天坛西门。

        这条景观带是附近市民、观众日常休闲休息的好场所,也是旅游者走中轴线的必经之地。

        同时,隐藏于新天桥旁的80米地下通道两侧墙壁上,贴着上千片陶片,上面绘制了京城中轴线上的7座古桥及四方景致:

陶瓷壁画(6月拍摄) 陶瓷壁画(6月拍摄)

        北侧墙壁自左而右分别为:永定桥、天桥、正阳桥、金水桥、内金水桥、神武桥、万宁桥。

        南墙上,是对天桥及两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桥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解析,自西而东依次是《澄清上闸万宁桥》、《天桥的复建》、《内外金水桥》。

      为了保证壁画经久不变色,陶片采用高温釉下彩工艺,由十多位经验丰富的工人花了8个月时间烧制完成。

        这座位于天桥地下通道陶瓷壁画墙上的“北京桥的博物馆”也是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走的两座老石碑依然完好

        被移走的两座老石碑历经沧桑后,也被文物专家们找到。

      其中的《正阳桥疏渠记》石碑一直矗立在天坛北路的红庙街78号院居民区里,已用铁栅栏保护。

        而《帝都篇》和《皇都篇》这座石碑则命运坎坷,多次被迁徙。从天桥——天桥西北的清康熙建的斗姆宫(庙)——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先农坛内坛墙东北角——又被埋入地下。后根据老人的回忆,才在北京方便食品厂一平房内地下被挖出!历经220多年的风雨沧桑,石碑依然字迹清晰。该石碑现立于复兴路南首都博物馆东北角,并用玻璃罩加以保护。         

        ……(待续)

 

         

相关文章

  • 走北京,知古今(二)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1) 欣赏过中轴线最南端的燕墩、燕墩公园、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公园后,沿中轴线御道...

  • 走北京,知古今

    导语: 很早以前即萌生了用腿细走北京城,用眼细观北京城,用心细品北京城的念头。可京城的面积实在是超大,京城...

  • 走北京知古今(三)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2) 解放前的老北京天桥一直是广大平民吃喝玩乐住行的地区,也是雅俗共赏之地。 ...

  •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1)

    走北京知古今(五) 北京天坛公园大家都不陌生,它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点永定门城楼至北京天桥段的东侧,...

  •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5)

    走北京知古今(九) 接上回 天坛古树 走进天坛,仿佛进入了茂密的森林,走进古...

  •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2)

    走北京知古今(六) 接上回 皇乾殿:是祈谷坛里的第二个重要景点,它的功能是用于平时存放供奉皇天上帝...

  • 新天桥新风景老故事

    走北京,知古今(四) 走近天桥,就会看到中轴线西侧的天桥艺术大厦和天桥艺术中心,它们是今天...

  •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4)

    走北京知古今(八) 接上回 斋宫 中国古代礼法规定,皇帝在祭天前三天要到斋宫进行斋戒,不吃荤(包...

  •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3)

    走北京知古今(七) 接上回 圜丘坛位于天坛中轴线的最南端。 圜丘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圜同圆,圆...

  • 读古今,知得失

    以前读书的时间,不喜欢学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不知为何,总也记不住那些时代和关键人物,还有那些他们曾经经历的故事...

网友评论

  • 幽州拾趣:北京南中轴线上的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带带给你不一样的新天桥,80年有名无桥的时代结束了,天桥复活归来。

本文标题:走北京,知古今(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tb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