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西北边陲有户地主,以前他们家也就管着一个村的地盘,这几十年通过巧取豪夺,俨然有了一个县的地盘。
地主有三个儿子,小儿子最有能力,人狠话不多,这些年抢地盘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最受地主喜欢,这些年也培植了不小的私人势力。地主明里暗里说过以后诺大家业,就要老三来继承了,真心也好,安抚也好,反正说了。事实上,看起来如果不让老三继承,弄不好他会来明抢,这样几辈人辛苦抢来的地盘就毁了,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大家都是儿子,怎么滴也得讲个先来后到,凭什么跳过老大老二,直接让老三上,而且一旦老三上了,保不齐老大老二收下不服,挑泼离间,哥仨一样会干起来,一样坏菜。难呐!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不继承家业打不了少分些财产这个简单。继承了家业就是家长,是主子,不继承家业就是下属,哪怕你是大哥二哥,一样不好使。大哥继承家业吧,弄好好被老三赶下去,死路一条。大哥二哥不继承家业,乖乖留在家里,必定有人打着他们的旗号搞老三,他们显然搞不过,那老大老二怎么死都不知道,甚至不需要有人打着他们旗号搞事,只要老三觉得有人会就行了,他们一样不知道怎么死。横竖都得死,怎么办?
老大老二显然不是地主家傻儿子,哥俩一合计,咱俩搞不过,还跑不了吗,跑的越远越好!于是,哥俩带了些下属奴隶,一路往南跑,或者往南逃,一口气逃到了夜猫不拉屎的太湖边。这下皆大欢喜了,地主不用为难了,老大老二安全了,老三名正言顺了。反正你们自己跑的,而且跑这么远,对我完全没威胁,我在做个顺水人情,给你送点奴隶、工匠、技术啥的,在远方扎下根来吧。
这个故事叫泰伯奔吴,《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只有聊聊数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史记》要讲政治,字虽少,字里行间全是父慈子孝,全是兄恭弟友,全是温情脉脉,全然看不出一点刀光剑影,甚至你死我活。
名不正,则言不顺!得位不正的,事后最紧迫的就是披上几件合法的外衣,上面这段文字是这样,后世的隋炀帝是这样,唐太宗是这样,宋太宗也是这样,明成祖还是这样。说来老大老二已经很幸运了,老三没有向后世几位一样,拼命摸黑诋毁,更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老大老二正面评价,自己也得了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到了老三的孙子周武王夺得天下的时候,还能想起这些亲戚的后代们,大封诸侯的时候,给老大老二后代们立了两个国,虞国、吴国。吴国后来是春秋五霸之一,出尽风头,这里不表。虞国当时封了公爵,当然地盘很小,周朝大封诸侯,公爵不到十个,可见给了老大老二后代很高礼遇,当然这个时候老三后代已经坐稳江山,完全不担心老大老二后代搞事了。
这个虞国,后来还贡献了一个成语:假虞灭虢。话说那个时候已经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成了霸主,晋文公是老三的后代。晋国打算拿下虢国,这个虢国也是老三后代的,他们中间正好隔着个虞国,于是晋国派人去游说虞国,跟你借个路去揍虢国,抢地盘,到时候给你分点油水。这个虞国君主彪呼呼的,听着挺美好就答应了,于是晋国大摇大摆借路灭了虢国,回军途中顺便灭了虞国。
想不到几百年过去了,老大老二后代最终还是灭在老三后代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