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打电话,孩子们在屋外的走廊上疯狂奔跑,大声吵闹,导致你没法继续说下去。你会怎么做?
A型家长可能是冲出去,朝孩子们吼道:“别吵了,再吵离挨揍不远了。”
B型家长可能是摇摇头,喃喃自语道:“孩子嘛,长大了就好了,随他们去吧。”挂掉电话,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美国著名的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上面两种方法都不同的解决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5739/95f7f681cfd31568.jpg)
作者这样建议道,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出门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大,看起来心情都不错,跑得跟小火车似的。”
再提出合作建议:“不过,你们能不能去外面跑?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个障碍跑道,屋里不方便比赛,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好?现在,请你们帮妈妈个忙,先去后院玩可以吗?”
这种处理方法被称为“情感引导”,虽然不需要威胁和惩罚,却被作者亲测有效。
作者认为,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父母可以将情感引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点滴日常中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当作者向孩子们提出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孩子们既获得了尊重,也能从“合作”中得到益处,配合程度自然就高。
那么,上面案例中的A 型和B型父母的做法,又有哪些不当之处呢?
A型父母被称为控制型父母,这类家长的话就是命令,他们既不给孩子表达的动机,也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动不动就板起面孔,对孩子进行威胁或惩罚。
这类父母用自己强大家长的形象,屏蔽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看到孩子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时,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也有他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控制型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大多内向、拘谨,不敢随意表达。因为在幼时的养育中,还没开口,往往就遭遇来自家长的强势打压。
B型父母则被称为放任型父母,相比较放任型父母,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孩子怎么样都行,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约束和规矩,且没有群体归属感。
因为缺乏规则感,放任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大多“无法无天”,以自我为中心,眼中没有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做出很多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自己也很难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同和接纳。
美国曾有个小男孩在晚餐后,一个人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在厨房洗碗筷的妈妈走过来,问他:“宝贝,你是在玩什么游戏吗?”
孩子认真地回答:“妈妈,我已经跳到月球了,在太空漫步呢!”
妈妈听了,笑着说:“宝贝,那你可要记得早点回家哦!”后来,这位小男孩真的登月成功,成为了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想象一下,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控制型的父母,一个巴掌或是一句“除了捣乱,你还会干什么”的斥责是免不了的;如果遇到的是一位放任型的家长,那可能会说:“哎呀,跳跳怕什么呢?不蹦不跳,还是个孩子吗?”
指责或放任之下,一个少年的太空梦想,可能也就一同被埋葬了。
怎样陪伴孩子成长,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控制型家长还是放任型家长,都无法养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丹尼尔·戈尔曼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与成功的话,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学业上的成就重要得多。”
想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就要注意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用“情感引导”的方式交流,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平等对待。给予他们尊重,给予他们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为他们树立规则底线和边界感。
这样,不仅孩子的性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父母育儿也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