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01

作者: 和弦夜光杯 | 来源:发表于2024-01-07 00:36 被阅读0次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读书目的:学习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的方法,找出至少1个自我改变的触动点。

十行采集:

1.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2.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3.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

4.心理学家伯恩将人格中的自我分为三个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又分为:控制型和营养型。

•儿童自我状态:一个人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表现得像孩子一样。

又分为:适应型和自由型。

•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5.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6.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7.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8.当我们无法反抗时,我们就会启动“顺从模式”来保护自己。

而被压迫久了之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取悦模式”。

9.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10.忏悔只是表象,其实是在防御攻击。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一行精华:

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

触动,反思,改变:

内心迷茫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都是缺乏正确清晰的自我认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形成过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了。

我们很多人一直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从思想到感受乃至行为,都遵循着孩童时期的模式。更可怕的是,这些反应都是自动化的,根本没有留出自我反思的空间。

顺从、取悦与依赖的行为模式,从本质上讲都是被动反应式的,其主动权都不在自己身上。只不过,小时候的主导对象是父母,生理成年后换成了其他具有某些权威的人,却忘记了自己早就具有反抗控制,自主决定的实力了。

要从儿童自我状态中走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去认真阅读自我这本书,解答其中的疑惑和谜题,直到发现这些自动反应背后真正的原因和触发点,那样才是自主新生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z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