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女在人生之初,未立业、未有成就之前,往往是靠着父辈的光环而得到众人的敬重的;子女到了而立之年以后,往往做出了些成就,有了一定的成色,崭露头角,而父辈已渐渐老去,走下坡路,这时候人们又看着儿女辈的情面敬重他们的父辈。
这应该是一句谚语。
二月河曾经在他的小说《乾隆皇帝》中引用过:''儿子,你听我说,真福气还得靠自个儿挣,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你给我穿暖和点,到大营头里当个真校尉,一点一点巴结差使往上挣。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你给我们挣后三十年的脸面去。”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是一位姓陈的朋友对我说的。
他说当年他在某企业集团当副总,一位朋友介绍一个年轻人到他单位实习。那天,那个年轻人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去见他。其父走后,他开始教训那个年轻人,说他都是一个成年人了,应该自己来,不应该让父亲带着,青年人应该自立,不要总依赖长辈。
话声未落,那个年轻人就说:“三十岁之前,看父敬子;三十岁之后,看子敬父。我现在还不济事,让我父亲带我来,是为了让您不轻看我。”
朋友说这句话说得他一下子语塞了,他也因此对那位年轻人刮目先看,当即让他留下来,并在他身边工作。
朋友还说,这位年轻人现在已颇有成就,已经有自己的公司了。人也很懂事,也知道感恩,还经常去看望他。
听后让人感慨良多。
这句话很经典,涵盖了世故人情,有心的青年人也会从中汲取为家国前途事业奋斗的力量。
这位年轻人,让人肃然起敬。他身上有一股豪气和志气,还有一点可贵的锋芒。
这让我想到了青年孙中山先生见张之洞的逸事。
当年孙中山先生刚从海外留学回来,路过武昌。想要拜见一下张之洞。此时张氏已是湖广总督,官居一品,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按照惯例,素不相识没有功名的人要拜见高官,得先让门房递上名帖。孙先生挥笔写下了“学者孙文拜见之洞兄”的名帖,让门房递了上去。
张之洞一看之下,有点生气,一个无名之辈,毛头小伙,口气倒不小。也挥笔写下了一句话,实际上是一个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让门房拿去给孙文。
孙先生看了,知道张氏对他的“狂妄”不满,也明白张氏是在考他。当即又挥笔写下了一句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又让门房递了上去,门房很不乐意,孙中山坚持让门房再递上,并说张氏看了一定会接见他的。
张之洞一看之下,认为此人不凡,胆识过人,当即召见了孙中山先生。
从以上两则趣事,都可看出,一个青年人要有点豪气和志气,在恰当的时候还要展示一下自己的锋芒。
我想,豪气和志气来源于底气,底气来源于胆识,胆识来源于知识储备和做事本领。
所以青少年一定要趁美好年华,多读书,多历练,培养胆识,涵养底气,方不负年华,不负众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