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的概念里,自家吃的煎饼,就是地瓜干磨成面粉做成的。面粉和成面团,在烧热了的鏊子上一圈圈的滚动,粘在鏊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纸”,揭起来就是煎饼了。后来知道有的煎饼不是这样做的,是把地瓜面粉和成稀稀的糊糊,用勺子舀到烧热的鏊子上,再用木板摊匀,熟了之后揭起来就是成了,这叫摊煎饼。
在初中里面住校的时候带的都是地瓜煎饼,同学都是一个乡镇的,都是这样的煎饼。到了高中,同学扩大到整个全县各个乡镇,北边的乡镇很多同学带的煎饼是玉米面和白面掺和的,原来煎饼还可以用粮食做?到后来生活越来越好,见到的煎饼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在食物中的比例越来越少,白面馒头和大饼已经不稀奇了。在市面上煎饼的不但有地瓜面的,还有玉米面的,高粱面的还有小米面的,也有用刚刚收获的麦子磨成糊糊之后烙成的。
煎饼作为主食,最平常的吃法就是在餐桌上,转成筒状的,一边就着菜一边吃,这叫卷煎饼。而这大多数农村人来讲,特别是那些很能干的人,煎饼的形状给他们干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说用芥菜疙瘩切成条、卷上葱,或者是蒜苔,咬一口咯吱咯吱响,一手拿着煎饼吃,另一只手还能做很多农活或者家务,撒麦种啊掰玉米啊拔杂草啊等等。在家里做家务那就更方便了,喂猪喂鸡推磨推碾都可以边,一边干活一边拿着煎饼吃,对于能干的农村妇女来讲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再讲究一点的,春天自己做的大酱,抹在煎饼里边,上生菜叶、大葱,吃得津津有味。
过去煎饼还有一个吃法,就是菜煎饼。煎饼做好的煎饼重新瘫在鏊子上,煎饼上放上自己爱吃的菜,叠几下将菜夹在中间,在鏊子上烙一下,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了。
卷煎饼还给家乡带来一定的收入。因为老家对面是省内著名的一个地下大峡谷景区,景区的开发给了村里多农村妇女一些生财之道,比如说挎个小篮子,里边放上酱、葱叶、生菜等等,还有辣椒辣酱,还有一大包煎饼,这样当顾客有需求的时候,先摊开煎饼抹上酱,卷上客人指定的菜、葱叶等等,一天下来都有不菲的收入。而在饭店里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说,把煎饼切成小块,边上配着很多细碎的食材,比如牛肉末,炒出来还有很多细碎的卷着吃带。或者炒芥末咸菜、辣酱、葱段等等的组合,配上小煎饼,就是一道都喜欢吃而成本低廉的保留菜品。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学习还可以,有希望考上大学或中专,父母总会在刨地瓜的季节现身说法,“你看看咱这吃煎饼的日子容易吗?好好学习吧!吃上国库粮,就不用收这份罪了”。吃够了地瓜干煎饼的二哥,不负众望考进省城大学,留校工作,近些年却又爱上了煎饼,当然是各色各样的粮食煎饼,不是我出差带去就是回家买一大包带回,就着儿时的煎饼从未见过的伴侣,一顿饭妥妥好几个煎饼下肚,仍然是年轻时的好胃口。
各种各样的煎饼,各种各样的吃法,各种各样的组合,在因为怕刨地瓜、吃够了地瓜煎饼而通过努力学习或参军离开家乡的人眼里,重新焕发了活力,这正是煎饼的魅力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