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运营是要依靠一个个小的闭环完成的,体量较大的公司为了降低管控难度就会把闭环拆解的越来越小,让行为越来越简单,反馈越来越快,越来越清晰,但是代价就是反馈机制的简单化,有限化,局部化,很多底层的复杂信息没有办法进行充分的反馈。这个趋势在企业越大的时候越会体现,是分工带来的一个副作用。
比如拜访客户的效果本来就是一个很难以清晰化的,而且各种方式都比较灵活,但是为了控制,就会把标准的拜访作为样本进行设计,比如沟通的固定的问题必须要问到,对客户日常拜访的次数,群体拜访的人数,其他合规活动的落地等等,成为了一种流水线销售。把一切动作都变得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销售员身上进行考核。这就是有效的考核闭环:目标明确,结果清晰,然而客户关系本身并无法被计算出来,这个层面上需要高层自己去把控。高层拥有不用太明确的标准,有较大的自主性,对客户的维护节奏也不同于基层销售员。
然而,这就经常会遇到的是中高层和基层的脱节问题,高层对客户关系有更加灵活的方式推进,同时需要基层,中层的配合,但是这个层面上只会做有反馈的事情,常规性的事情,很多命令就会先放到具体的流程中间去执行,高层总觉的下面没有提供有效的支持,中基层总觉的高层不懂业务,不讲究流程,不理解困难。不知道很多无法有流程支持的项目和要求是无法去完成,因此中基层员工也无法主动的去创新的,相互出现了目标上的差距。或者说是战略和战术上的一种脱节。
高层能够顺利启动一些项目,来源其有灵活的资源调动,能够屏蔽掉一些职责的博弈,但是对于执行着,必须要衡量有限的而资源和其他合作者的利益,进行长时间的沟通,最后也只能在流程内做些努力,执行的过程中处处受到流程的限制,新需求要建立新流程,或者要动用自己的人情做一些推动,但是人情毕竟不能是常态,透支别人的安全感,彼此在流程的制约下,都是很无奈,但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高层眼里就是拖沓和推诿,就是消极。所以会加强考核,结果这种考核还是要依靠原有的闭环反馈机制来完成,拆解为一个个考核细项,让管理更复杂,更不自由。
这种情况的加剧,就导致了公司只在自己的能力核心中努力,不断的缩小自己的合作机会,不断的建立自己的保护措施,不断的应对主要的考核项目,让自己工作成为一个完全可控的区间内的重复。
中基层人员在这样的状态下,一旦进入到市场创业,反而由于对反馈敏感,对自己的收益很清晰,并且有动力,知道怎么做交换,变得很精明,和社会资源链接在一起,迅速的建立闭环,完成创业。而高管进行创业的时候,有资源,有高级的人脉,但是不懂的执行链条和局限性,总是理想化的设计结果,在实际的操作中就会大打折扣,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因为原来的效果是屏蔽了大量机会的执行效果,也就减少了可能性和竞争,但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没有那么多既定的规则,竞争马上涌现,新的合作机会带走很多注意力,自己看到的反馈实际上是特定的反馈,而全面进入市场后,这些反馈根本没有保障。
因此,对于这种困局,需要正视,这不是挑战管理,也不是否定流程,而是流程的制定要符合方法论。
第一:反馈分为等级,和齿轮一样,建立不同大小的分布和连接,小的闭环结果形成综合考量,只设置简单的目标,内部完全自制,学会接受不可控的过程,等待新的创新方法出现。
第二:建立有限的创新机会。对某个问题进行项目管理,自由组合,形成攻关课题,这个创新有限的资源注入下得到的所有结果都有价值,不能单独的去判断成功,让员工知道失败也是可以被容忍的。
第三:高层和基层多开展对标,中层做好连接作用,做好双方的润滑,一些信息上的不对称及时的解释,立场上的矛盾及时的发现并且指出,要充分的信任下进行沟通,不能是形式主义,最后让沟通变得成为一个形式,把自己的信息加工后再呈现,认知落差实际上是认知偏离,是目标的错位,是双方的对立。
第四:资源向一线倾斜,高管可以直接带领一个项目做具体的实施,在行动中知道公司面临的局限性和边界,变得更加的务实,更加的豁达。
第五:向外部开放,一个开放透明的公司才能减少内部的沟通中巨大的无法消除的成本,让外部去了解你的状态,你的优势,你的考虑,真正强大的公司,不害怕的就是透明和被模仿。
变化的时代,因为不变而落后,沟通的时代,因为误解而崩离,公司就是一种对内的交付,对外的筛选,不同的层级之间如果不能充分交流,就和生态中的物种彼此隔离一样,失去了多样性和创造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