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大场面和小情境

作者: 世涂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09:04 被阅读29次

    作者:秋彦

    我喜欢中国的古诗,认为她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言有意而已无穷,所以爱不释手。读着古诗,我最感沉醉的是古诗中的大场面和小情境。这是我读诗胡诌的名词。不过这大场面和小情境也真是必不可少啊。无论人事,必发生在一定的情境,至于情和景就更不比说了。即使哲理诗,也必然是根据一定的情境有感而发。且听我娓娓道来吧。

    第一种:纯粹的小情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读到这里你是否感受到一股寒气?是否看到晶莹的白梅颔首微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读到这首,你是否感受到无边的黑暗,看到了水中点点荡漾的繁星?再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难道不能感受到风中杨柳的叶子潇潇洒洒地重叠,悬挂,飘动,嬉笑?再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是否又能看到古代旅馆的一间客房里,游子面对来自故乡之人的那种激动、欣喜和急切,还有他那弯腰俯身与人促膝交谈的快乐?

    我在读《春晓》时,是真正把自己放在了一张古老的闺房里的,由迷糊到清醒,由舒展到惬意,坐在床上听窗外鸟儿欢叫,回想昨夜沙沙的雨声,我得快点起床出去一探究竟了……

    至于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袁枚的《所见》、白居易的《池上》、杨万里的《舟过安仁》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一个细节。都是小情境。诗中,诗人们的雅兴让我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

    第二种:纯粹的大场面

    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仿佛看到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豪迈的姿态!

    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我仿佛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明媚又生机勃勃的春光!

    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仿佛看到无数的山重峦叠嶂绵延不绝伸展到天际,朦朦胧胧,苍苍茫茫,没有尽头。

    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仿佛听到了古老、沉闷而又宏大的钟声在整个姑苏城悠远地回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最霸气的当属李白的诗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激越辉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迅捷,“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空旷寂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惆怅,无不令人震撼又回味悠长。

    第三种:大场面和小情境的转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小情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大场面。就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小情境,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场面就变大了。再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小情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刷”一声,场面就变大了。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小情境,突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时空扩大,扩大,扩大到“千秋”和“万里”的程度。

    也有大场面转为小情境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是大场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小情境;“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大场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小情境。“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是大场面,“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是小情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大场面,“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小情境。

    总之,古诗中的大场面和小情境都是一种环境描写。她最迷人的地方在于让我们产生一种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和当代文学中细致繁复的情节为主的代入感是不同的。她不仅令我们代入到作者的事,作者的情,更伟大之处是令我们代入到那个景,那个意境,或者大场面,或者小情境,或者动态地转移视角。几个词,几行话,就让我们能走进古老的山水,古老的街巷,古老的城市,古老的村落……古意盎然。

    再欣赏一首李白的诗歌吧,“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真的很爱中国的古诗!爱这壮丽的诗篇!我一读到一首好诗,就想起另一句古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哎哟,我想最后问你一句,你会因为我的迷醉而去亲近古诗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中的大场面和小情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ly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