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获取信息变得容易了,但信息的泛滥,找到可信度高的信息却变得困难了,当你错信了谣言,还进行了转发,很可能是帮骗子传播了消息,后果是害人害己。
所以有效判断信消息的可信度,已成为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一个必备技能。掌握了这个技能,我们在看到身边传播消息时,我们不可盲目相信,而是先去判断它的可信度,这里分享提升判断力的3习惯:
1.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先搜一下。
当你的朋友圈都在刷同一个募捐活动时,你是否要跟着转发呢?可这样做了,你可能是在帮某些骗子传播消息呢。
想想看,这样大面积的刷屏,是不是有点奇怪,很值得怀疑,因为一般需要募捐的人,很难有那么多渠道传播信息,而这种信息是否可信,只需要上网搜索下就知道了,例如你可以很快看到关于这个活动的辟谣声明。
可见,把自己无法辨别真伪的消息,只需要放到搜索引擎上搜一下,就可以避开大部分的谣言。所以我们需要有这种“先搜一下”的意识和习惯,以便接近真实,少被谣言欺骗。
2.来源不可靠的消息,先放一下。
当你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养生文章,高赞且好评多,看起来很可信,你会立刻想要转发吗?可这样做了,你可能又帮某些骗子传播消息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自问一下:这个消息的来源可靠吗?
我们怎么判断消息来源是否可靠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发布渠道。一般而言,可信度由高到低的渠道有:
1)优质的学术期刊
这个渠道发布的消息可信度最高,因为优质学术期刊是非常重视诚信的,越是顶级期刊越重视论文结论的可信度。
2)代表官方态度的媒体平台
这样的平台常见的有:国家新闻、电视、电台、报纸。这些媒体有维护公信力的天然要求,所以发出的消息也会比普通媒体的可信度更高。
3)某个领域有声誉的专家
在某个领域专业声誉的人,往往会爱惜自己的声誉,不会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说不可信的话,所以他在擅长领域的观点也是值得信赖的。
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专家”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专家的观点时,还是需要进行辨别真伪的,可以依次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他是官方认证的专家吗?
他的研究领域真的与此问题相关吗?
问题的结论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吗?
他在这类问题上积累了多少经验呢?
他是否拥有相关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他的观点足够客观吗?
他的观点有没有受到某些利益的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来源不可靠的消息,请先放一放,分析下发布渠道可信度,进而判断出消息的可信度。
除了从培养上面2个习惯来提升判断力,还有第3个关于如何判断消息中数据的真伪的习惯,如果消息中的关键数据存在问题,那么它的结论自然就不可信了,这个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参考资料:《阅读7堂课》秋叶 秦阳著
关注我,了解更多个人能力提升的方法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