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育想法
10岁熊孩子花5万元打赏游戏主播:富养能出“贵子”吗?

10岁熊孩子花5万元打赏游戏主播:富养能出“贵子”吗?

作者: 柚妈亲子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09:16 被阅读207次

    前不久有一个新闻,震惊了无数人。一个10岁的孩子花5万元打赏游戏主播,母亲在镜头前痛哭流涕地说,这是丈夫的丧葬费,而她也患了直肠癌,这笔钱是她的救命钱,希望平台能退回这笔钱。

    新闻底下,是网友炸开锅的评论:

    有人痛斥游戏平台,说赶紧关了这些害人的平台。

    网友@班国师说:

    “跟孩子没多大关系,现在的网络主播行乞得非常高尚,会说,会哄,会骗,避免不了孩子一时的冲动”。

    (游戏主播巴巴地催着孩子给买穿云箭!)

    有人指责家庭教育,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才是根源。

    最扎心的说法是,这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反面范本,越穷越富养孩子,是当今社会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01穷家 “富养”孩子的父母:我不想孩子再“受穷”。

    柚子爸跟我讲过一个他儿时的小故事。他小时候看中了一双拖鞋很喜欢,鞋子要一块钱,于是他默默地攒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终于买到了那双鞋。

    我问他怎么没想过直接跟父母要钱买呢?他说自己好像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父母的辛劳,从来没想过去提这种要求。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曾在路边捡到一个破旧的铅笔盒,里面有一支半截的铅笔,都让我高兴了好久。

    我们那代人,童年的记忆里都有过“匮乏”的体验。所以想让孩子拥有更多。

    心理学上说:“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在对待我们内在的小孩。”因此,我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或许是为了补偿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难得吃到糖果;于是,现在就把孩子泡在了蜜罐里。

    归根结底,我们富养孩子的根源,就是这种补偿心理。


    02富家“富养”孩子的父母:我没时间陪孩子,只能给她多花钱。

    补偿心理只有穷家才有吗?其实富家也一样有。

    前几天,在公号“英国那些事”上,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15岁的英国女孩,在母亲的富养下,买了各种名牌包包、鞋子、衣服、化妆品,一个妥妥的富家公主

    而她最近因为母亲缩减她的零用钱(把她每个月的零用钱从5000美元砍到了1000美元),上节目去控诉。

    在节目上,她要求妈妈把她零花钱至少提高到2500美元;并买一辆23.1万美元的奔驰G class SUV给她当16岁的生日礼物。

    她的理由很简单:“从小我想要什么,我妈就给我什么。她需要继续为我提供这种生活,因为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

    她从来没有想要什么兼职,将来也不想工作,她只想永远过着这种奢华的公主生活。

    在节目里,母亲表达了富养孩子的初衷。因为是单亲妈妈,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女儿,总觉得亏钱了她,于是从小就给女儿最好的一切。

    不管是出于小时候的匮乏感去补足孩子,还是因为没时间陪伴孩子去补偿孩子,父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心”泛滥,把正常的经历当成了吃苦,剥夺了孩子体验人生的权利。

    人生百味,没品尝过苦,怎么能真正懂得甜的滋味?

    (图/单亲妈妈带着3岁女儿开出租车)

    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创造价值的喜悦,只有挥霍金钱的虚无快感。这样的孩子,只能成为挥金如土的败家子。当父母不再满足自己的那一天,她的人生就彻底“失控了”。怨怼父母和他人,成为了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负累。

    不懂事的孩子,永远只是个孩子。

    03物质上“富养”的背后,常常是精神的“穷养”,孩子变成了精神上的“孤儿”。

    电影《米花之味》里,细腻地展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缺陷。母亲叶楠返乡看望女儿,发现女儿身上有着一堆“留守儿童”的典型问题:总是抱着手机玩,对母亲各种撒谎,甚至偷寺庙的钱去玩游戏。

    如今的留守儿童,不只在乡村,城市里也有着很多。有位教育专家曾说:“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能量给孩子。”

    文章开头的例子里,或许因为忙于生计,无暇陪伴孩子,母亲经常把手机丢给儿子玩,这样的行为很常见。很多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关注,而手机和游戏是可以带来“快反馈”的。在商家精心设计的游戏环节里,孩子获得了互动、关注和满足。

    比如,当孩子打赏完后,主播会对他说一句“谢谢、么么哒!”会让孩子特别有存在感。

    比如当孩子完成一个游戏动作的时候,系统会有一个声音说:“你真棒”,会让孩子有被认同感。

    精神上没有归属的孩子,总是会去寻找一个落脚点。

    15岁的英国女孩在节目中大哭,说母亲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我感觉我从小到大没有被她真正当一个女儿爱过,她只知道给我钱。”

    精神上贫瘠的孩子,总会去外界寻找满足感。

    在孩子沉迷物质外壳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内核”是不是出了问题。

    孩子和手机、游戏、名牌包包亲密无间,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和他们的“不够亲密”。

    前一段时间,小柚子特别迷动画片,每次动画片看完,都哭着喊着要看。后来我发现,他特别沉迷动画片的那段时间,是我特别少全心陪伴他的时候。有一次,他哭着喊着说:“我好无聊。”,让我内疚不已。

    后来,每天我都心无旁骛地陪他疯玩一阵,陪他看书,做游戏、跳舞,发现他对动画片并没有那么沉迷。比起看动画片,我陪他做些什么对他显然更有吸引力。

    正如《米花之味》的结尾里,母女在溶洞里翩翩起舞,倾听自然的声音,建立了真正的联结。

    充满爱意的亲子互动,远胜于世间的一切繁华,是对孩子而言最有趣、最重要的事。

    物质上富养孩子,精神上穷养孩子,是我们在养育问题上,掉过最大的坑。

    最好的养育,应该是物质上“穷养”孩子,精神上“富养”孩子。

    04物质上“穷养”,会给孩子带来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电影《小鞋子》完美展现了一个懂事的穷人家孩子是如何“当家”的。

    9岁小男孩阿里在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妹妹沙拉的鞋子。但他和妹妹都非常懂事,没有告诉父母这件事。

    他们共穿一双鞋子上学,妹妹放学后,再跑回家,把鞋子给哥哥。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虽然沮丧,又互相鼓励。

    后来学校举办跑步比赛,奖品里有一双运动鞋,他就拼命地去跑,并且坚定地告诉妹妹,他会为她赢得一双鞋子。

    从始至终,他们都在想方设法自己解决难题,不想让父母再徒增烦恼。

    阿里帮父母买菜、做家务,沙拉帮妈妈带年幼的妹妹。

    贫穷让这两个孩子建立了患难与共的兄妹情,让两个孩子学会了承担。

    一个周末,阿里陪父亲挨家挨户地敲门找活干。几次被拒后,父亲再次敲门,介绍自己的时候突然词穷,阿里学着父亲及时地说出了他们的来由,那一刻,父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懂得了尽自己所能去为父母分担点什么了。

    这就是“早当家”

    “穷人孩子早当家”是因为父母早早地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这样的孩子,会把贫穷当成助力,去拼搏进取,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撇除穷人二字,每个孩子都应该早当家,都应该拥有责任感。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钱从哪里来,知道每一分钱该花在哪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只是在书本里念一念不会让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因为没有经历过的感受无法深刻。只有让孩子体会到辛苦和汗水,肩负过生命的责任后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拥有责任感的孩子,才能真正获得人格的独立,实现成长的跃进。


    05精神上富养孩子,才是真正有益的富养。

    给钱买买买就是富养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的固化思维。事实上,孩子真正需要的富养,是需要去开阔眼界,丰富认知。

    比如看电影、看书、亲近大自然,画画、做游戏、听故事,这些充满着丰富感知和丰沛想象力的活动,都是孩子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精神上的富养,是父母一种用心的投入,是花时间、花心思陪伴孩子。

    精神上的富养,才是真正有益的富养。

    物质上的富养,多数是父母想走一条育儿的捷径。事实上,人生并没有捷径和坦途。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要陪孩子一起长大,走一趟风雨兼程的路。

    让孩子学会经历挫折,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开拓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满心爱意倾注在孩子身上。

    物质上化繁为简,精神上始终充盈。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贵子”。

    柚妈爱叨叨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老实说,我觉得自己也是被寒门富养的孩子,但庆幸的是,我觉得自己精神上也是被富养的。所以虽然在真正独立生活后的人生里遇到了很多问题,但也因为有爱的支撑,渐渐地成长起来。

    如今为人母,我觉得我宁可当一个“懒妈妈”,也要让孩子多“干活”。因为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的我深知,一个人的自立能力,会影响到他未来人生的自信心和幸福力。

    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你会给你的儿子买房子吗?”我的回答是:“我不会,他想要的东西,应该靠他自己努力去实现。”

    我能做的是:让他拥有谋生的能力,自我成才的能力,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岁熊孩子花5万元打赏游戏主播:富养能出“贵子”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oa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