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故乡童年
丢失的乡村 --- 炊烟

丢失的乡村 --- 炊烟

作者: 刘益清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23:33 被阅读9次
    炊烟 

            依稀梦中,我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乡村。

             站在幼时常常玩耍的门前,夕阳向晚。朦胧暮霭渐渐笼罩着周遭的一切,门前道路上走着匆忙回家的人。小孩儿嬉闹的玩着跳山羊,兴高采烈地的吵嚷着属于他们的话题。牛羊缓缓走向棚栏,后面跟着背着手的老人。鸭子们则自觉跺着方步,排着队列摇摇摆摆的回巢。天空时有飞鸟成群飞过,叽叽喳喳隐没在一片片小树林。此时家家炊烟袅袅,溶溶在空旷的暮色里。

            小时候,乡村里普遍都是烧地火。用泥掺和秸秆,加固以砖石,做成灶台。两层结构的灶台,顶部架锅,中层放柴火,下层掏灰烬。中层边上还会延伸出一个出烟口。从房前或屋后麦秸垛扯回一大把秸秆作为火引子,然后放进劈好的柴火。明晃晃的火在灶台内跳跃,分离出的烟则随着烟口散出。炊烟高过房子,随风散在空中。烧火时,人或蹲或坐在那里,不时拨弄一下燃着的劈柴,或者煽一下风,从而使火烧的更旺。回首历史,同样的动作已经重复了千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飘高易见,又代表着一家饮食,特别是傍晚时的炊烟又和归家联系在一起。因此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日暮下,炊烟袅袅。对于国人而言,这就是家与温情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忙碌的农人在田间耕作,薄暮时分,看到家里炊烟升起,心理便会升起一丝暖意。一生忙碌,袅袅炊烟代表的家便是所有劳苦的终极意义。即使是对于跋山涉水的远行商人或者学子,倘能在日暮时分遥见哪怕一缕炊烟,便会安心。因为他知道,炊烟之下必有人家。千百年来的文化附着,炊烟也被深深附上了深深的的乡土意义。

            沧海桑田,时代的进步在不知不觉间淘汰了老旧的灶台,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及农村的煤气改造,逐渐使得炊烟成了记忆。此时的我们在明亮的厨房做饭。全套的刀具,无死角的抽油烟机,干净方便的天然气。薄暮不再应景,空有一抹夕阳映在窗台,也仅剩一丝昏黄的余光。在村庄兜兜转转,或许还会偶有几缕炊烟执拗的从孤寡老人的家中飘出。却显得凄凄凉凉。

             恰如人类初次用火的意义,工业文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个毋庸置疑。只是,我们曾经从那个炊烟袅袅的时代走来。幼年时期又体验着那最后一丝丝因之而带来的温情。总归是怀念与唏嘘。炊烟注定会和太多的旧有物事一样,消逝在历史进程中。只是希望,在后人的记忆里,它并不仅仅是某种大气污染源之一,也并不仅仅是某种贫穷落后的代表。希望他们能够记得,炊烟曾是传统文化中的田园代表,也是有那么一代人的不舍乡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丢失的乡村 --- 炊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ok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