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论语》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片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事实上此段来自于《论语》先进第二十六节,前面其实还有一大段,另外三个弟子讲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首先子路是“率尔而对”,说给他三年,他可以让一个小国家治理有方,且人民均知礼仪。孔夫子的态度是“哂之”,就是淡淡地笑着看着他,不说话。
然后夫子继续问冉求,冉求的回答是给他三年,他可以让一个小国家的人民饱暖,但是礼仪教化,要等其他人来做。
再问公西华,公西华更加谦虚,说自己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等活动中做一个司仪就可以。
最后才问了曾点,就出现了文首的那段回答。这个回答不像前面的回答一样目的明确且实用,只是说了一段玩耍的事,但得到了孔夫子的高度赞扬。
我们的课堂上的标准分析结果是体现了孔夫子对热爱大自然的曾子的赞同。事情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孔夫子最赞同曾点的回答呢?
事实上,这个疑问在《传习录》中也有相应的对话。陆澄同样问了王阳明这个问题。
王阳明的回答是前三子是有“意必”。
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前三子说的虽然都比较好,虽然专精,但能做这些事,不代表能生活得很好。
而王阳明对曾点的回答的评价是“素其位而行”,就是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和孔子说的“从心所欲”颇有共通之处,所以孔子很赞许。
这里并不是人才的通专之辩。事实上,现今世界,人才基本也是专精居多,人生时间才几十年,精力有限,非专无以安身立命。客观上的时间有限和逐利性必然导致社会人要功能分化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那么我们就只能埋头拧螺丝钉或者敲键盘这样一直下去吗?
做一件事,除了做好这件事之外,还要去知道其他与此有关甚至无关的更多的东西,并且时刻有着随时切换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那种“我要是努力了也上清北”的心态,而是一种在任意位置,任意时候均可以把人生活得很好的自信心。
世界很大,人心很大,不要给自己设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