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蓝之昕
初秋的一个傍晚,踩着夕阳的余晖,沿着生态廊道,先生携我溯华溪而上去赴朋友茶约,路过高镇村东时,见一做工考究的叠箱式悬臂平梁桥横亘于华溪江畔,先生遂问我:知道啥桥不?讲真,面对此桥我脑海里检索不出一点点关联的信息,我甚知先生之脾气,他一般轻易不发问,发问肯定也是非同一般。就职于永康文化界的先生告诉我此桥名曰:万青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如此算来迄今已达四百多年,在永康素享“上有万青,下有西津”之美誉。朦胧夜色犹如给万青桥披上了神秘面纱,更引起了我极大的探知欲。
桥,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坐标,更是解读一座城市文物留存的重要载体之一。桥演绎着水的情致,传递着水的言语,更透露出城市变迁的人文情怀。在江南烟雨的飘摇中,常慨叹很多文物,连脚印都没有了。
如果说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西津桥之于永康是一位婉约秀美的江南女子,那么万青桥犹如是一位低调沉稳的江南汉子。
万青桥基于我是陌生的。在资源共享,乡愁共享的当下,我特意在聚英圈·共享乡愁群抛出关于万青桥的话题,强大的朋友圈有如华溪江上的涟漪,泛起了一阵阵浪花,网友莲之语说:万青桥是我生长的地方,小学时常在桥下摸螺蛳,抓鱼虾,在桥边的柳树上找知了壳,在河岸边采收中药材卖了交学费。初三时骑个老爸用的破自行车过万青桥,那个战战兢兢啊还好从没有连人带车摔下去过。网友宝哥哥说:我们小时候去长城初中念书,去高镇阿姨家,或是去黄棠同学家玩,都打万青桥过……极具乡愁的回忆冲出了尘封的岁月,画面感顿时鲜活起来。更多的网友表示没有听说过万青桥,冲着“上有万青,下有西津”之美誉也要刻意走一遭。
时间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据村里的老人说,此桥为古时南北通衢之要道,南通可抵达云山、永祥,北去可往芝英、象珠等地,长二十多丈,宽三尺余,纵卧于华溪之上。据《高镇村志》记载:“万青桥,跨华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十五墩十六孔,每孔跨径3.75米,全长79.5米,阔1.02米。多次被洪水冲毁,历朝各代几经修葺,1948年国民政府曾做过一次修理。该桥地位与永康市区内的西津桥齐名……”久历沧桑变迁,常负洪水肆虐,历毁历修这就是万青桥的前世今生。
1989年7月23日,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日子,永康遭受了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全域24个乡镇,475个行政村受灾。其中,被洪水包围的村庄340个,造成连片整村的民房倒坍。县城三分之二房屋进水,进水位最高的达3米以上。巨大的灾难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万青桥在这场洪水中也难于保全,桥北桥墩桥梁被无情的洪水冲塌,成了危桥,附近百姓只能绕道公路桥通行,鉴于万青桥在永康古桥历史中的地位,仍然被我市文保部门列为永康市文物保护点。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恢复古桥风貌,2005年的夏天,高镇村把修复万青桥摆上了议事日程,在高镇村全村干部群众鼎力支持和永康市水务局和原五金城管理委员会资金的大力补助下,历时三个月,进行了修缮。为了适应河床改造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整座桥梁在原址上向北移动了一段距离,从原来的15墩缩为9墩,总长度从原来的79.5米缩为48.5米,并在南端砌置了圆洞门墙,北端护坎上造了万青亭,市文管会对工程进行了全程监督,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从此万青桥又重焕生机,再现古桥风韵,傲然立于华溪河畔,成为华溪江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万青桥一转身已是春云秋水,梦里年少曾经触手可及的万青桥还在,四百多年的光阴,不知行走在桥上的故人已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