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对品性的把控体现在性与情上,显然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表达,所以说,在人性与人品的结合中,更应该看到对人生的追求方式,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掌控,这就是在个人的塑造与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所应该明白的人生方向和行为价值的判断,不管是对于对主体的认同和对客体的了解,都应该着力于我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露。这一切都寓示着我们的人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抽象的人性与具体的人品之间的一个契合度的问题,也充分表达出一个正向的理解方式和对事物的思考与判断,并能同时在我们的人生世界观中占有一定程度的相应位置的泛化及历练。所以,对于性三品说的考量,更多的植于我们对当下的思考及一切过往和过从甚密的生活方式,所强加给我们的多种行为的理解过程及一切研判的自由方式,在对自身的人格判断和影响他人的行为与理念的铸造过程中,所获得的有一定精神价值的品性与品行的这样一种理想状态。放在现代社会,性三品说可以理解为对于人的品性的修养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在我们工作之余,着力于人的兴趣程度和影响他人的方式及表现,可以作为对我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重要的结果的推导,和由此总结出来的对我们思想和意识的所有推导方式,在我们对人的品行的关注过程中,而延伸出来的想象,从此在我们对于生活与工作的态度,所获得的进取心,留下一个可供参考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