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的代表,浙江绍兴人。禹,夏朝第一位天子,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浙江绍兴人。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君主,浙江绍兴人。西施、王充、嵇康、谢安、王献之、谢灵运、陆游、王冕、徐渭、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鲁迅、马寅初、胡兰成、许寿裳、夏丏尊、竺可桢、陈建功、范文澜、金岳霖、俞平伯、钱三强、袁雪芬、谢晋……
如果我不嫌累的话,还可以罗列出一大堆人名来,他们头上都有耀眼的光环: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画家、教育家……他们的籍贯,无一例外都是浙江绍兴,就连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演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它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还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正是由于被我罗列出来的和那些没有被我罗列出来的浙江绍兴人,绍兴被称为“名人之都”。根据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来推断,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绍兴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了,从越国建都(公元前490年)至今,已有2500年之久。
进入绍兴城区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给导航设置了目的地——鲁迅故居,导航带领着我们很快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又沿着故居旁边的一条路闲逛起来。和江南其他古城相比,绍兴的交通略显拥挤,也许是每条路都没有拓宽余地的缘故。到了绍兴,我们感觉自己忽然变得拘谨起来,这是怎么了?
沿着故居附近的路转了一圈,在马路边终于找到一个停车位,恰好旁边就有一家宾馆,夫君派我去宾馆“侦查”。这一路,无论是选择酒店还是宾馆,我和夫君都达成了一个默契:如果感觉气场和谐就住下。老板是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样子看起来很斯文。我和他攀谈了几句,他说话不紧不慢,看不出热情,也看不出不热情,怪不得一位朋友跟我谈起绍兴人时曾说他们是“夹饭酒”,我当时很不解,他特意解释说,就是不冷不热的意思。今天在中年男子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朋友这个说法的含义。
攀谈的气氛还是很融洽的,我们决定就住在这里,车子就不用停在马路边了,可以停到宾馆门前来,站在我们选择的房间窗户旁边,可以一眼看到它。
办好入住手续,才想起来我们中午又没有吃午饭。从楼上下来向中年男子咨询附近可以用餐的地方,在一旁帮忙的年轻人问我们是单纯想吃饭,还是顺道再逛一逛。早就听说绍兴水多桥多,我们打算顺道再逛一逛。年轻人为我们推荐了附近的一个购物广场,名字记不清了,但可以经过几座桥。
按照年轻人推荐的路线,我们很顺利地到达了购物广场。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清楚这个购物广场的方位,但当时我极其清楚地记住了路线。我发现自己记住路线的能力居然比前几年有了提高,这让我着实得意了很久,也让我坚信:哪里有什么“我不会”、“我不行”、“我不能”,其实都是“我不想”。
在购物广场的餐厅里我们左顾右盼,目标是找到一家有水饺的摊位,太想念北方的面食了。转了大约一圈,在一个年轻男子的摊位终于见到了“水饺”两个字。点好水饺、啤酒和小菜,年轻男子招呼儿子帮他收费。这个小男孩很安静,七八岁的样子,有着江南人通透的容貌。见我们两个站在摊位前抬头看上面的菜谱,他操着普通话忽然很正式地问了一句:“阿姨,你们是从北京来绍兴玩的吗?”我们对小男孩的问话并不感到吃惊,我们虽然地处河北,但却距离北京中心城区只有30分钟的车程,所以我们说话的发音和北京话很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区别在哪里,外地人是很难分辨出来的,所以凭借口音把我们当成北京人就不足为怪了。“是啊,是啊,欢迎你到北京去玩儿。”“我再过几天就要到北京姑姑家里去了。”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你是第一次到北京去吗?”“嗯,姑姑留在北京工作了。我长大了,也想在北京工作。”小男孩儿说得有板有眼,我们都被他逗笑了。夫君用手摸了摸他的头说:“祝福你,你的愿望早晚会实现的。”小男孩认真地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和夫君在这个摊位附近找到了两个空位,等待我们的晚饭。“谁的水饺?”年轻的店主从后厨出来,站在摊位的吧台后大声招呼着。小男孩用手拽了一下爸爸的衣角,指了指我和夫君的座位,然后跟在爸爸后面来给我们送餐。终于可以喂饱自己的肚子了,我们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吃了起来。江南的水饺和我们北方传统意义上的饺子是有区别的。北方人吃饺子,是把饺子用开水煮熟,然后捞出来放在盘子里,蘸着醋,配合蒜来享用。现在我们眼前的水饺,确实是“水”饺,它们自由自在地散落在一大碗汤中,等你用筷子来“打捞”。虽然和北方的水饺并不相同,但毕竟是久违的面食,可以安抚一下我们的胃。
吃过晚饭和小男孩道别,沿原路返回宾馆。古城似乎没有了傍晚时的喧嚣,马上要安睡了。路旁的水在昏暗的路灯下闪着神秘的光,那些卧在水上的或高或低的石桥,温柔地陪伴着这些会流到全城甚至会流到很远的地方去的水。
在这个安静的宾馆睡到自然醒。拉开窗帘,强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眼睛有些接受不了,又努力睁睁眼,向路旁的绿树用力望望,再低头看看座驾,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随时等待主人召唤它出发。在宾馆对面的老台门早点铺买了早点,回到宾馆的房间,边吃边聊。“什么是老台门?是个地名吗?”夫君很好奇地问我,看来他把我当成百科全书了。对“台门”我确实还是了解一些,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像样一些的都称作台门,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可以说,台门是绍兴文化的符号,老台门就更应该是绍兴文化的图腾和符号了。夫君点点头,看来我这个“胆小鬼”也有自己的长处。
吃过早饭离开宾馆,召唤座驾启程。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沈园,一个是鲁迅故居。
浙江绍兴越城区鲁迅中路318号,沈园。这里曾经是南宋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名不见经传,在江浙一带,这样的园林并不少见,但能和爱情产生联系,沈园应该算作魁首。
爱情是人世间文人墨客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不被祝福的爱情,比如陆游和唐婉。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喜结同心、无奈分开、多年后偶遇、唐婉郁郁而逝。轻描淡写的经历中,埋藏着千言万语,也埋葬了人性中许多的美和丑。
踏上高高拱起的放翁桥,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沈氏园”三个字就映入眼帘。七月的沈园游客稀少,沿着小园香径向深处探幽。荷叶托举着零零星星的鹅黄色的花朵,让小小的荷塘看起来像是一块刺绣。孤鹤轩顶部的木梁陈旧的样子让人都不再奢望猜想它们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dc984c0f7e1d36c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25f89f35382ef30c.jpg)
不知怎的就走到了一座青砖砌成的墙前,资料称这堵墙为“钗头凤碑”。碑的右侧是陆游的《钗头凤》全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多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碑的左侧是唐婉的和词全文: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03fc25eb90564c4c.jpg)
唐婉爱陆游胜过陆游爱唐婉。虽然爱情是私事,别人无权评论,但站在碑前,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念着自己的直觉,作为一个女人的直觉。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与被爱的人没有关系。我爱你,你爱不爱我跟我没有关系。我更爱你,你是不是更爱我跟我也没有关系。世间有太多令人难以解开的迷惑:为什么陆游的母亲无法接受唐婉?在古代,虽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很多没有子嗣的女人也照样和丈夫千古相随,唐婉为什么就没有这样幸运?
不知道离开唐婉后的陆游是不是真如自己词中描摹的那样,痛彻心扉,但我知道他很高寿,85岁离开人世,有七个孩子,六子一女。他一生笔耕不辍,才思敏捷,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300多首。难怪他在《小饮梅花下作》中说自己“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辞世前的最后一个春天,在儿孙的搀扶下,陆游再次来到沈园,留下了“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的诗句。也许,男人年纪越大越会不由自主怀念年轻时最对不起的女人,尤其是离开自己后早逝的女人。
唐婉与陆游自沈园别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从此与陆游阴阳两隔。对于唐婉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解脱。
逝者如斯夫。如今,这面青砖砌成的墙就这么静静地立在沈园一隅,被竹木掩映着。夏日灿烂的阳光洒在上面,给这个冰凉凄美的爱情故事涂上了一层暖意。
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头小径向前走,蚊子如影随形,我们只好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了出口处的回廊。清风吹过,回廊里传来悦耳的声音。回廊里挂满了很多许愿用的木片,这些木片挨挨挤挤,被风吹动的时候就“你推我搡”,发出如同诵经一般的声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会带你来这里的,一起到老,恩爱久久,幸福安康,平安喜乐”,、“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肩”,、“愿她最美好的全部,都留给我这个最疼爱的人” ……每个木片上都写满了祝福、期待、心愿。我和夫君坐在回廊旁小憩,一对年轻人手挽手从身旁经过。据工作人员说,因为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人们到沈园来都不带另一半,觉得这会影响到两个人的感情,我不信,刚才那对年轻人肯定也不会相信。愿世间不再有陆游,也不再有唐婉。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a115cbe4d85de07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9c1ef2de8f4a0357.jpg)
再次踏上放翁桥,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在沈园心一直绷得紧紧的,老是感觉不舒爽。放翁桥下,有小船在油绿的水面上慢慢摇晃,夏日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在乘船人的脸上,他们只好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此时是上午十点钟,天气软件显示绍兴的实时温度是36℃。
从沈园出来,打算步行前往鲁迅故居。从这里远望可以看到十字路口那块巨幅的宣传画。走近看,宣传画底色只有黑白两色,就像江南水墨画的颜色。先生唇髭浓密,瘦骨嶙峋的左手握着烟斗,有袅袅青烟缭绕,先生似乎又在思考着什么。这是我们在各种纸质书籍中经常见到的先生的标准相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69ca61aa560e3401.jpg)
故居不收门票,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正值暑期,来这里参观的多数都是学生,他们清澈的眼神和头顶的蓝天相得益彰。鲁迅先生有多篇文章被编进语文教材,“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已经在初中师生间流传了很久。为什么怕周树人,怎样才不怕周树人?孩子们是不是到这里来寻找答案了?能找到吗?
跟随着参观的人流进入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
经过德寿堂,被堂中的对联吸引。上联是: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下联是:仁爱笃厚积善有征。我猜,这应该是一副贺寿的对联,大意是:既有福报,又有钱财,欢喜快乐,长寿永生,仁慈博爱,忠实厚道,积德行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c4af9687f25deebd.jpg)
德寿堂是周家老台门的大厅,俗称“大堂前”。老台门是周家的祖宅,周氏族人的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等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见周氏家族严谨的生活氛围。
穿过德寿堂,来到三味书屋,也就是寿家台门。寿家台门是清代建筑,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由门斗、厅堂、座楼、平屋与厢房等组成。其中东厢房为三味书屋,寿镜吾在此设馆教书。
去到三味书屋,要经过思仁堂,在这里也见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君子处世有忍乃济,下联是:儒者属辞既和且平。大致的意思是说要成为君子或者儒者这样受人称道、受人敬仰的人,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性。不知道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是否来过这里,寿镜吾老先生是不是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来教诲他的弟子们的。三味书屋其实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倒是“越中教育简史陈列”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绍兴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人之都”,教育一定是件法宝。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或记录“越中教育简史陈列”的内容,只好引用前言的内容来呈现了:绍兴古代教育发端甚早。公元前五世纪晚期,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有积物育人、开展教育的举措。东汉时,王充就读于上虞书馆,后来又亲自设塾授徒,为绍兴境内办学之始。西晋末,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不少文人移居会稽,于境内办学兴校,越中文化教育大见进展。唐代,越州及诸暨、嵊县建立官学,并有书院之设。北宋,越州属县皆设县学,书院有增,同时出现颇具规模的民间义学。南宋,越州升绍兴府,都市繁荣与文教发展并进,书院勃兴,学塾遍设。历明迄清,文教益盛,更兼名家荟集,学术交流频繁。书院学塾遍举和讲学授业成风,对绍兴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不少书院和学塾成为新式学堂的前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3543aae3db53ea1c.jpg)
经过三味书屋,人头攒动,大多是家长和学生,太拥挤了!再加上超过36℃的高温,我们决定结束参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7586/5176364f8e1b6322.jpg)
无处不在的水环绕着鲁迅故居,船夫把船靠在岸边乘凉,头顶的伞为他们抵挡了灼热的阳光。这些水,就像是绍兴的大动脉,源源不断为绍兴输送着养料。真想乘着一只小船,沿着这条大动脉慢慢摇动,深入到绍兴的内心当中去,去寻找我心中众多疑惑的答案,可惜,我们必须踏上返程的路途了。
再见,绍兴。
2017.12.25——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