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内部会员专题(齐帆齐)简书会员专题(蓝胖说说)简友广场
2024第3本书||《我与地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2024第3本书||《我与地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作者: 南方散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2-06 20:54 被阅读0次
    《我与地坛》

    第一次去北京,天安门、颐和园、故宫、奥运体育馆、清华、北大、长城成为主要游历的景点。此后因公出差,来去匆匆,有两个景点一直成为我念念不忘的地方。一个是恭王府,另一个就是地坛。

    知道“地坛”这个地方,正是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获悉的,但至今还没有机会到过。从文字中可以了解到这其实是个并不负盛名的公园,作者这样说过,“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在网上搜了一下,是这样介绍的。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公园努力挖掘保护和妥善开发利用特有的祭地文化和庙会文化等历史资源,把公园逐步建成开辟成展示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窗口;在“文化立园、旅游兴园”的战略指引下,依托公园文化资源,举办或承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公园的文化品位,又丰富了游人的活动内容。

    这样的公园,在北京估计一抓一大把,但因为有了《我与地坛》这篇文字,让我对地坛公园充满遐想。至今未去也成为一种遗憾!

    暗地里喜欢地坛公园,是因为喜欢《我与地坛》,更是因为史铁生这个人。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如果没有双腿残废这个原因,史铁生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模样?他会成为一个作家吗?

    没有如果,现实是史铁生这个人,不幸在20岁的年纪,患上了重病,病后无法工作的情况下,走上了写作这条路。

    对于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就算是有规划,也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

    史铁生的人生如此,张海迪的人生亦是。

    记得八十年代学习张海迪,那时候年纪小,并不懂得学习她的内涵在哪里,唯独知道这是一个因为高位截瘫,从此与轮椅相伴的年轻女子。网上资料显示:

    1955年,张海迪降生在山东省文登市,新生命的降临让这个家庭异常欢喜,所有人也祝愿她能够健健康康,无病无忧地长大。

    被家人细心呵护成长的张海迪和大多数小女孩一样,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跳舞,看着天空飞过的小鸟也曾异想天开自己能不能像它们一样飞翔。

    可是一切美好在她五岁那年戛然而止,那一年张海迪不幸患上了血管瘤,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张海迪并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全身高位截瘫,再也无法直立行走,从此她的一生只得与轮椅作伴。

     在大多数人心里,在张海迪自己的父母那里,都会以为这场灾难将会击垮这个孩子,他们无能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张海迪居然能走得那么远,成长得那么快,取得比健康人更杰出的成绩。她不仅是突破了她自己的身体的局限,更是超越了无数的同龄人,成为全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如今,在某度上是这样介绍她的: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出版了如《轮椅上的梦》等著名小说。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7年6月19日,获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参选提名。2018年9月16日,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作家、哲学硕士、政协常委、残联会主度、作协副主席,这些身份和成就,就算是发生在一个四肢健全人的身上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然而在一个身体高位截瘫,有2/3失去知觉和功能的人身上却集合了这么多的成就。实在令人佩服,令无数人憾颜!

    这样的身体状况,相信没几个人能接受这种打击,或自怨自艾,也可能自暴自弃,最终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生命,真正能做到这样自强不息,拼搏努力的并不多。这便是张海迪值得全民学习的理由。

    从史铁生的双腿瘫痪,想起了张海迪。他们同样都是励志的榜样,他们身上所饱含的自强、努力、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长为了不一样的自己!

    第二次读《我与地坛》是以听书模式进行的,来得不及纸质书那么直观真切,对于语言的捕捉要弱得多,对文字里渗透出的那份情感倒是没有影响。尤其是《秋天的怀念》中关于对母亲的思念,那份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其实在整本书中的多数篇章里都有表达。关于母爱,从来都是最好的写作主题,永远都写不尽。对史铁生来说,更是如此!

    史铁生对于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是那样细腻又真实,作者描写母亲在地坛里默默找“我”,她是那样远远的,悄悄的,小心的,把母亲既担忧、牵挂又格外紧张、小心的心思全部跃然纸上,笔触平静、简洁,不显山露水,却在近乎自责压抑的情感将内心的痛楚倾泻出来,这应该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

    简洁是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最大的特征,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其实在史铁生所有的文子里都有体现,没有华而不实,只有朴实、简洁、通俗。更令人触动的是深藏在文字中关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一草一木,是生命活力与激情的展现,也激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经历过苦难的人,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深刻。史铁生便是如此。他这样写道: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关于死,他告诉我们: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信在面临人生最大的不幸降临时,人的最大痛苦自然会是求生不能继而转为求死,对史铁生来说即是如此。

    关于死,他是有过认真思考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不是不想活,而是活对他来说太痛苦,太沉重,但不管怎样,在一番激烈的斗争与思考中,他以乐观自强的心态战胜了消极与老天赐予的不幸,从阴霾里走出了一天晴天来,获得新生。

    不必急着去死,死是一件自然到来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应积极地为怎么去生而努力,好好活着最重要。对于一些不敬畏生命的人,这点值得好好思考和反省。死,很容易,唯有生是艰难的。麦家也用“人生海海”这四个字向我们诠释过“生着艰难死的茫然,活着伟大死不足惜”,只要我们不惧生,死就不在我们的关注中。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都是奢侈,论死都是矫情。

    这话真没错。纵观史铁生的大半生,都在与病魔做抗争,但是依旧笔耕不辍。

    30年间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和2部电影剧本。《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中描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告诉世人在面对残缺时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乐观的人。但我们也深知,这份乐观,也是经过磨励而来的,在痛苦的思索中完成的蝶变。

    人生难免会有曲折,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处于逆境之时,多读读他的文字,从他顽强不屈的精神中寻找一份力量,给消沉的生命以动力,重新找回向上生长的希望。相反,在顺境中的人,也该去好好读史铁生的文字,他会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第3本书||《我与地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pq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