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情的效率本质上取决于两点: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和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领悟能力越强的人意味着转化能力高,能在自己的实际表现以及对表现的认知之间给出合理评判的人也会少走弯路。这实际上就是要告诫我们要认清自我,学会去审视自身思维,查看你做的和你自己认为能做到的以及事物本身所能达到的功效之间究竟有多大落差,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元认知的概念。“元”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的意思,元认知就是关于你自身思维的了解,你对你自己知道的东西知道些什么,你又是如何评估这些表现的。
惠子从魏王那里得到了一颗种子,通过自己的悉心培养,后面种得了一个很大的葫芦,足足有房子那么大,根本就没法做成瓢来舀水喝,所以他就把葫芦给打破了。庄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笑话惠子不会使用大的东西,为什么不用这个大葫芦浮游于江湖之上呢?对惠子来说,他对葫芦的认知就是用来做瓢,太大了做不了瓢就打破它,似乎合情合理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且不说葫芦能不能像庄子说的那样拿来当船用,显然由于惠子认知的偏见和误差,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葫芦变得一文不值了。
惠子这个故事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本章作者着重要讨论的那些会误导人们的东西是一致的,有感知错觉、认知偏见以及记忆扭曲,后面作者也会针对这些误导推荐几种解决技巧,让我们的判断与现实更为吻合。
作者说现实中由于判断失误而使自己自食其果的例子不胜枚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知上的误差,主要就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源于盲目自信而导致的自负,一个就是人类的经验主义害了自己。要想远离自负和经验主义的困扰,秉承向他人谦虚学习以及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非常好的解决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