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家庭中,“界限”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逾越界限是家常便饭。
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鲜有知道“界限”二字者。虽然我接触心理学算是比较早的,知道这个概念也有不少年头,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还是近来的事。
逾越界限就是干涉人家的事,忽略了人家的权利。从外在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己,一种是利他。
前者是指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干涉他人的事情,后者的动机则是利他。但这个利他归根到底还是利己。虽然表现上看,逾越界限的人,总是替别人考虑,为别人好,但最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在操控的过程中体会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他们往往给人感觉很有爱,很关注别人,为别人操心,实际这类人最不信任他人,最不尊重他人,他们是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
所以表面上不同的两种形式,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在未成年前,人很难学会比父母更好更完善的行为模式,绝大多数是复制、传承。意识到问题,并做出突破,改良,必是心智足够成熟之后方有可能发生。
如果父母是操控型的,没有界限意识的,子女通常沿袭同样的风格。这是自然的事,不能怪他们,没有更好的示范,从何处去学习呢?所以,如果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够好,原谅自己,也原谅我们的父母。
我们超越他们是应该的。因为我们处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知识大爆炸,海量的资讯,丰富的学习渠道,我们拥有的,是父辈从来不曾拥有的。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起成长的责任,回望来时路,好好自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不逾越界限?首先要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界线在哪里。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发言的时候,不要发言;管好自己的手,不要插手,不要指手划脚。为自己考虑,也要换位思考。说话就事论事,只描述事实,不作评论。有情绪时不开口,不做决定。
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适用于任何关系,尤其适用于家庭内部的相处。家庭内部才是界限最易混淆的地方。
为何是“界限”而不是“界线”。我个人的理解是“界限”比“界线”的意义更丰富。“界线”似乎侧重表达可见的空间上的分隔,而“界限”还包含了关系当中不可见的,但更重要的自我限制。在相处当中,适度地限制自己的言行是绝对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