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字季子,洛阳人。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年闪闪发亮,那是公元前333年。
这一年,他终于见到了燕文公,开始了他的合纵联盟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如何凭借一张嘴,佩带上六国相印的。
首先,他对燕文公是这么说的:
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首先分析燕国的优势: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
然后指出危机:赵国要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以内。
纠正误区: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
最后告诉燕王怎么办: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
燕文公听从苏秦的劝告,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下面来看看苏秦是怎么跟赵肃侯说的呢: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
首先分析赵国的优势: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
然后指出危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现在没有攻打,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如果韩魏对秦国俯首称臣,就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
最后告诉赵王怎么办: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各国为友邦,抵抗秦国。让各国互换人质,结成同盟。
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约会各国。
这时候,发生了一点儿小插曲:秦国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又要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于是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
安排完毕,苏秦接着去劝说韩宣惠王:
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因为韩国有投靠秦国的想法,所以在劝说韩宣惠王的时候用了激将法:
先夸韩国的优势: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于韩国,士兵勇猛。
然后指出危机: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这就抓住了韩国的痛点,毕竟没有哪个君王愿意看到自己的土地被割让。
最后激将: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的强兵,而落个尾从的名声,那时我也背地里要为您害羞了!
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苏秦接着去了魏国,他对魏王是这么说的:
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国也是想要屈服秦国的,所以苏秦重点强调了魏国自身的优势:人口众多,甚至夸他不逊于楚国,这让魏国感觉很有底气,于是也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接下来就到了齐国,苏秦对齐王这样说:
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首先分析了齐国的优势:四面要塞,广袤二千余里,披甲士兵几十万,谷积如山。
然后分析局势利弊:秦国如果攻打齐国,要背靠韩国、魏国的国土,还要经过重重险要。所以他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冒进攻齐,以此而见,秦国难以危害齐国是明显的。
最后告诉齐王,如果听从了自己的建议,是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国的卑名,而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的,所以齐王也欣然应允。
终点站是楚国,当时楚国很强大,苏秦的说辞又跟别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了: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
首先还是指出楚国的优势:地广、粮足、兵强、马壮。
然后指出危机: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
接着亮出建议并许以利益: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
联合结盟则各国割地来归附楚国,横向亲秦则楚国要割地去归附秦国,于是楚国也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至此,苏秦成为主持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国相。他北归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之多,可比君王。
走上人生巅峰的苏秦,在此之前其实一直好倒霉的。
他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苏秦甚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了。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没有得到周显王的信任。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当时秦孝公已死。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因此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后来到了燕国,等了一年多,终于见到了燕文公,这才开始了职业生涯的上升之路。
于是有了上面的八面玲珑,凭一人之辩、三寸之舌,得六印以佩。
那么后来呢?
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公孙衍,张仪的政敌)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后来的后来,苏秦因与燕易王的母亲有染,害怕被杀害而去了齐国,最后死于齐国大夫之手,为了捉拿真凶,他不惜让自己车裂于市,骗出行刺者。
吁……
他这一辈子够努力,够圆融,够狠辣,够精彩,却未能够为自己某得善终,这究竟是为什么?
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