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谈两种人:郁闷型和愉快型

作者: 秋沼芰荷 | 来源:发表于2021-10-20 15:58 被阅读0次
大自然造就了奇特的人,
一些人总是眯缝着眼睛,
大声笑着,
就像看见苏格兰风笛手的鹦鹉;
也有一些人阴沉着面孔,
笑不露齿,虽然奈斯特发誓
那笑话的确值得一笑。
          ——《威尼斯商人》
健康和我们的愉快心情以及幸福感觉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快乐和幸福,惟有健康才能开出愉快的花朵。那么,愉快的心情就完全依赖于健康吗?换句话说,一个健康的人就必定是一个绝对幸福和愉快的人吗?很显然,未必如此。
其实,并非每一个健康者都愉快、都幸福。健康的人也依然可能有忧郁的气质和沮丧的心情。请看看叔本华怎么说吧。在这里叔本华还分析了自杀倾向的大小和原因。

(以下摘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本。所有括号中的内容皆为我本人所加,非叔本华所言。)


柏拉图曾用“郁闷”和“愉快”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两种不同情绪,出现这些不同情绪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极为不同的感受愉快和不愉快印象的能力。比如,使某一个人近乎绝望的事情,会使另一个人高兴发笑。

一般而言,一个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强(即:越不容易开心的人,越容易不开心),反之亦然。

同一件事情有出现好或不好两种结果的可能。“郁闷”型的人会因为“不好”的结果而感到悲哀和烦躁,对好的结果也提不起高兴劲儿。“愉快”型的人却不会为不幸的结果悲哀和烦恼,但对事物的好结果却会深感高兴。对“郁闷”型的人来说,尽管他们实现了十个目标中的九个,他们仍然不会为已实现了的目标高兴,而仅仅因为一个目标的落空而烦恼、生气。“愉快”型的人则相反,他们会从成功实现了的目标那里取得安慰和愉快。(注: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半杯水理论”的故事吗?)

不过,正如没有一丁点好处的十足坏事并不容易找到,同样,“郁闷”型的人, 亦即阴沉和神经兮兮的人, 虽然总的来说比无忧无虑、快乐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但却因此而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并因此准备着防范措施。这样,与那些总是赋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和大好前景的人相比, 他们更少失算与栽跟斗。

(注:所以,我始终认为敏感不是坏事,是优点,因为敏感之人会提前预见危险和有备无患。当然,过分敏感就贬义了。)

但如果一个天生具有不满、易怒心态的人,再加上神经系统或者消化器官疾病的折磨,情况最终可以发展成由于持续的不幸而对生活感到厌烦,并由此萌生了自杀的倾向。由于这个原因,最微不足道的不便和烦恼都会引致自杀的结果。的确,当情况变得最糟糕的时候,甚至连这点不便和烦恼也不需要了,一个人会纯粹由于持续闷闷不乐的心情而决定自杀。(原来如此,难怪我们会有不解:某某怎么会为这样的事就自杀了呢?原来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以成为自杀的缘由。我比较熟悉的人中,就有两个人自杀了。唉…)

这种人会以冷静的思考和铁定的决心实施自杀行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一个病人尽管处于别人的监视之下,仍会随时留意着利用每个不被监视的机会,迫不及待地抓住现在对于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和最自然不过的解脱痛苦的手段——整个过程没有犹豫、退缩和内心斗争。(多年前,我曾经在半夜三点被一声沉闷的坠地声惊醒,然后还出于好奇,出去看到了地上的那一幕……不堪回首,也从此成了我的心理阴影。)

但除此之外,在某种情况下,就算是最健康的和或许是最愉快的人,也会想到自杀。那就是当痛苦非常巨大,或者步步逼近的不幸实在不可避免,这一巨大的痛苦或不幸已经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不怕死才去死吗?不怕死不是才应该活得更自信吗?看来,凡事都是存在即合理。)

不同之处只在于自杀所必需的诱因的大小。这一诱因和人的不满情绪成反比。不满情绪越厉害,那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 到最后,诱因可以减至为零(即:没有缘由也会自杀)。相比之下, 愉快情绪越强烈, 维持这一情绪的健康状况越良好,自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所以一定要1保持健康的身体,2保持愉悦的心情。)

因此, 导致自杀的原因大小不一,但构成两个极端的就是: 与生俱来的忧郁不满的心理得到了病态的加剧; 若天性是健康、愉快的,自杀便只能是客观的原因所致。

(上文所有括号中的文字出自我本人,非叔本华所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叔本华谈两种人:郁闷型和愉快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oz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