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给孩子奖励,一直都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说法,青果君当老师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的书,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方法没有好坏,也没有非黑即白,只有是否使用得当。
近日青果君读了一本书叫《奖励的恶果》,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演讲家艾尔菲·科恩。
这本书对奖励做了深入的剖析,可以说是颠覆传统,青果君希望老师和家长们通过作者的分享,学会利用奖励让人们进行自我激励。
在分享这本书的观点之前,先给你讲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美国有这么一个老先生,他家门口经常有一群熊孩子玩闹叫骂。老先生忍不了了。有一天,他对这些熊孩子说,如果他们明天还过来骂他,那么每个人能得到1美元。孩子们一听,骂人还有钱拿?又惊讶又兴奋。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一大早就又来到老先生家门口,声嘶力竭地叫骂。老先生遵守了约定,给了他们每人1美元,对他们说,“明天再过来的话,你们每人可以得到25美分。”孩子们觉得,25美分也不算少,还是蛮划算的,于是开开心心地答应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老头诚信地付完钱,说“从今以后你们再来,我就给每人1美分。”孩子们一听:“才1美分?算了吧!”从此,熊孩子们就再也不来了。
1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奖励”的三个道理,
首先,物质奖励是一种控制别人行为的手段。
其次,物质奖励是可以非常有效的。
最后,物质奖励有局限性,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可能有人会奇怪,有钱拿总是好事儿啊,原来孩子们叫骂可是什么都拿不到的,怎么老先生只是降低了奖励标准,他们就不来了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听完今天的解读,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1
奖励有害的三个原因
现在,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都知道惩罚是不好的。于是很多学校开始搞“鼓励式教育”。但是,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真能让人把事情做好吗?
答案是,并不能。作者告诉我们,奖励和惩罚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
1. 奖励让人觉得自己被控制
奖励和惩罚本质上都是把人当作被动的木偶,用外力去控制人的行为。
例如在奥运会领奖台上,金牌和铜牌选手是最高兴的,可是许多人却感觉拿到银牌比拿到铜牌还要难过。这是因为外在奖励会盗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让人无法客观看待事情好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权。明明自己做的挺好的,但是一和更好的人比较,就变得不好了,结果没有办法客观看待事情的好坏。
2. 奖励会影响人际关系
外在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稀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让极少数人获得奖励。在争夺和竞争的过程中,人会把他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从而伤害人际关系。
比如今年一个上初中的14岁男孩秦某在第一名的家门口,持刀将第一名杀死。理由是“杀了你,我就是第一名”在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是你的敌人,这时你感受不到身边的善意,感觉所有人都在监视你,怀疑你,嫉妒你。
3. 奖励损害人们对事情的兴趣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表示做一件事A,就能得到东西B的时候,就让事情A被潜意识的贬低。
比如我们让孩子看一本书,并承诺他只要看了,就给他100块钱。那么他就会感觉看书是痛苦的,只有用100块钱来交换,才能缓解这种痛苦。
【案例】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对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于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帕和他的同事选了51个儿童,对其中一部分小孩说,如果他们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就能得到一个很漂亮的表扬证书。而对另一部分小孩,什么也没说。心理学家们观察了几周后发现,那些事先被告知用记号笔画画能得到证书的孩子,不如其他没被告知的孩子对画画感兴趣。这个实验说明了,事先许诺的奖励会让我们对本来有兴趣的事都变得没兴趣了。
那么既然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都有害,那么人与人之间又该如何表达善意和关心?
接下来书中就做出了说明,奖励和赞美不是不能使用,而是使用前需要注意的四个事项。
2
奖励和赞美的四个注意事项
1. 避免高调地、事先许诺要给人奖励
不要让奖励太引人注目、与所做的事情太相关。当奖品越引人注目的时候,奖励的危害就越大。而如果要奖励的话,最好是悄悄的给对方一些意外的小惊喜就够了。
前面的神奇记号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孩子们收到的奖励是意外的惊喜,他们就不会觉得之前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做的。
2. 让人自己选择得到奖励和赞美的方式
让潜在的获奖者参与决定奖励什么、怎么给以及给谁,能减少奖励的破坏性。
比如当孩子看完一本书之后,如果我们想表扬他,可以对他说:“你今天读书很认真啊,你有什么愿望吗,我可以帮你一起实现。”
另外需要注意,我们的奖励最好和这个任务本身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孩子看完一本书,就可以奖励他们另外一本书,这样就可以减少奖励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影响。
3. 赞美时要具体、真诚、对事不对人
在表达奖励和赞美时要发自内心,并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做的过程和具体哪里做的好上,而不是泛泛地进行整体性评价。
【案例】美国某小学,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一个故事,她的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故事的结果你改了三次,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老师的这种鼓励方式,把对人的赞美,转换成了对做事过程的评价。这样夸的好处是,让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的胜负。
4. 避免在给奖励和赞美时让别人相互比较竞争
不要在给别人奖励和赞美的时候,公开地让别人互相比较、竞争,这样会破坏对方的人际关系。
我们大多数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的父母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让我们比较,总是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
总结
1. 奖励和惩罚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
2. 奖励的机制最后会背离奖励的初衷,从“因为做得好被奖励”变成了“为了奖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情”。
3. 比胡萝卜加大棒更有效的是,改变环境和制度,让人们自己去奖励自己。
最后,青果君想说的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一劳永逸,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孩子的成长,精神上的富饶,比奖励带来的物质丰裕更胜一筹。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假如你是一个一年级辅导班老师,班上有15名小朋友。一期班结束的时候,要给小朋友评奖,为了不伤害小朋友的积极性,要求每个人都有奖可领,而且奖项还要有价值。请你设计一个奖励方案,而不背离奖励的初衷。
文 青果君整理发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