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大一统王朝反叛成功的藩王,朱棣必须拥有姓名。
高晓松曾经评价明朝是一个“三无”的朝代——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但是就名君这一点而言,朱棣也必须拥有姓名。
(图源《晓松说》)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这位原本应该在历史上平平无奇,不值得历史学家投注过多目光的燕王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成功在一个大一统王朝反叛,最终坐稳了龙椅,甚至开辟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和他背后的大明王朝。
(图为明长陵—朱棣和徐皇后合葬的陵墓)
如果要追溯朱棣反叛的源头,不得不从燕云十六州说起。它不仅充当了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人人都想要去争抢的香饽饽。而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却落入旁人之手455年,终于在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领兵收回了十六州。而弱冠之年的朱棣,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镇守北平。这就照应了《明史·成祖本纪》中对于他的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这样的军事历练也为他后来的反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图为燕云十六州)
自古以来的皇位都遵从一个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身为朱元璋嫡长子的朱标必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哪怕他早薨,以后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皇孙世嫡也是合法合理的,所以无论怎么看,传统的选择绝对不会是朱棣这个四王爷。但天不遂人愿,这位懿文太子因病,生命便永远停留在了三十七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位年纪轻轻便退下了历史舞台的皇太子,注定只能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朱标死了,皇位则落到了其子朱允炆手上。朱棣精彩的反叛故事便要从这里开始。
(宗法制与分封制思维导图)
上位后朱允炆采用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不过对自己亲叔叔下手的皇帝也真的很少见了,所以从这点上不得不说,朱允炆的政治远见也暗示了他皇位坐不稳。
(图为《英雄诀》 张睿饰朱允炆)
看着自己昔日一个个的兄弟因削藩而阴阳两隔。朱棣从心底生了寒意,他为了自证清白,把自己儿子送去当人质,装疯卖傻。但是削藩的步伐却愈演愈劣,他终于意识到,总有一天是会轮到他的。该怎么办,哪里才是出路?
历史选择了一个人来给他指明道路—黑衣宰相姚广孝,法名道衍。或者另一重身份也许才能凸显出他的价值—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的背后策划者。就在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姚广孝告诉他现如今只有反这一条路子了。
朱棣不傻,反叛的几率微乎其微,哪怕坐上了那把龙椅也难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况且反叛的成本也不小,还是在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犹豫了,但最终在一次次的反复思量下,他下定了决心-反!于是暗中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反叛的大小事宜。用个什么理由呢?最终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幌子开始起兵反叛。于是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至此便拉开帷幕。
(图为朱棣与姚广孝)
战役之初,正值建文元年。这位年轻的小皇帝龙椅还没坐热就传来了反叛的消息。遂启用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30万讨伐朱棣。两次战败后,朱允炆让李景隆率兵50万代替耿炳文,不曾想这位一败北平,二败白沟河。各大臣纷纷上书要求诛杀李景隆,但建文帝却置之不理。这就为最终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的最后一年,燕军直逼南京,建文帝派李景隆前去向朱棣讲和遭拒绝。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朱橞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都城被攻陷。宫中走水,在那一场大火中,建文帝下落不明,至此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大获全胜画上句号。
但把当中具体的细节拎出来看,朱棣也只能算险胜。让我们来一起仔细推敲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单论打仗而言,众将领都明白一个道理“擒贼先擒王”,可偏偏这个小皇帝在大军临行前说了这样一句让人捉摸不透的话:“毋使朕负杀叔名”翻译过来就是,别让我这个侄子背负殺叔的恶名。至于是不是像后来人所解释的,朱允炆本意其实是让朱棣死在战场上或者以“反叛”的名头先活捉再让他死在刑场上也无从考证。但是当时的将领却犯了难,不让杀这可咋办?于是只能一次次给朱棣绝地求生的机会,在最后关头总是手下留情,留了朱棣一条活路。
(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但真正让朱棣决定最后放手一搏,进攻南京的却是一条宦官的口谕—京师空虚。短短四个字,已然昭示了朱允炆必败的结局。这四年的战役终于要结束了,最后一战就在那里。前方犹如迷茫大雾看不清方向,而这四个字却驱散了大雾,为正在踌躇不知如何的朱棣指明方向—进攻!
为何宦官会通风报信给朱棣?当时的朱元璋在建国时吸取了前面朝代灭亡的教训,立下了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所以身为明朝第二代皇帝自然遵从祖训。但朱允炆显然对于宦官的态度过于激进,不许干政演变成了变相的冷落打压。既然在新皇这里看不到出路,他们索性豁出去站到了朱棣阵营。历史证明当年这群人的选择是正确的,朱棣成功上位并逐渐开始倚重宦官,但也从此政权开始被宦官掌握……
(《龙门飞甲》陈坤饰雨化田)
1402年的六月,这个已过了不惑之年的男人终于在历史的选择下登上了本该不属于他的皇位。回望前半生,他已然走了很远很远,也只有他自己明白这条反叛之路走的多艰辛。不为别的,只为活着……
(明成祖—朱棣像)
当我们一起来回顾了朱棣从起兵谋反到坐稳皇位的整个过程,其实不难发现—朱棣的反叛可以说是被逼无奈。上位者咄咄逼人的削藩终于让他意识到只有谋反这一条路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拼一把!如果把朱棣放在现代而言,绝对是个“兽系青年。迁都北京,修建《永乐大典》,派郑和五下西洋。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对现如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为《永乐大典》)
所以高晓松的言论,小编是不太赞同的。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可我们也要有学会鉴别对错是非的能力,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别让自己的脑子成了被人思想的跑马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