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视角】每一个“被需要”的人,都有“需要”的时候 ——自私
关键点:一、刻板的人物设定
1.我们人类对于设定这件事情,范围非常有弹性
例子:电影院看电影
A.人格,成熟与幼稚
B.文化性和社会性
2.我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资源被剥夺,被分享
二、“被需要”一定要,这是动力
被需要,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
金句:做父母的要追求自己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做小孩的一样,要追求自己有独立完整的人格,这是双方沟通的结果。
自我总结:
一、刻板的人物设定
我们对自己爸爸妈妈的人物设定,有的时候会不会过于刻板,后来就会造成某一些误会?
1.我们人类对于设定这件事情,范围是非常的有弹性。
例子:看电影
在电影院,我们跟电影会有一个约定,我们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完全投入,这时候有人突然响了手机,把我们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会不适应。
例子:看戏
戏剧,不是生旦净末丑,而是日常的装扮,我们也不适应!
A.人格
personality,来自persona这个字,而persona就是“面具”的意思。
成熟与幼稚
在于我们了解了,这些面具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的人。
这个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而不是只有我们依据刻板印象,所赋予TA的那个社会角色。
B.文化性和社会性
我们的文化还一再地加强“只要做父母的,都会有牺牲、奉献的精神,为小孩不顾一切”的这种形象,久而久之,做父母的当然越来越难脱身。
其他国家没有,只在中国
还有孩子他妈,孩子他爸这样的称呼。
见到父母亲热,尴尬
小孩子见不得父母亲热的,他认为父母不应该是这种形象和有这种行为的,认为他们不可以有七情六欲。
2.我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资源被剥夺,被分享。
当父母能够提供的注意力,生活照顾以及财产,有可能不再只属于小孩的时候,小孩当然会反弹。
例子
后妈的存在,会给小孩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总结:“被需要”一定要,这是动力
只要是人类,都喜欢被需要的感觉,被需要,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
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能够感觉到被需要?当然是从小孩的身上。
父母是离我们最亲近的人。但其实父母,其实也是一种人设。对于父母人设虚幻的想象和依赖,可能会导致我们误会和痛苦。
今天的情商课就是要同时提醒,作为父母的这一方,以及作为小孩的这一方,人设崩塌没有关系,资源被分走也没有关系,这一切都是真实世界的真相。
人只要变成熟,就会逐步地接受这些真相。
做父母的要追求自己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做小孩的一样,要追求自己有独立完整的人格,这是双方沟通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