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定律错了吗?

作者: 晰然阅读悦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12:56 被阅读2次

    2019年日更第37天

    1万小时定律错了吗?

    很多名言如果没有条件的设定,单看是有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第一个误区:10000小时定律。

    这个定律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想成为做某件事情的高手,你就在这件事情上投入10000个小时,然后你就会成为高手。

    这个定律源自于哪?源自于一本畅销书《异类》,10000小时定律的误区在哪?我们从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它的漏洞。

    有的人喜欢听音乐,听音乐的时间超过10000个小时,而在选秀节目上他几乎不可能成为一名评委,却只是一名吃瓜群众。

    有的人在吃饭这件事上花了超过10000个小时,最后没有成为一名美食家,却成了一枚吃货。

    10000小时定律跟这句话的逻辑很像——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如果你喜欢一位姑娘,重复地不断地跟她表白,能成功吗?恐怕很难,既不能成功,也不能成人,或许只能成仁。

    世界很复杂,所以成功也不是这么简单。

    第二个误区:基因限制。

    一般人都认为,在某个领域特别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顶尖的高手,他们都有着某方面的特定天赋。

    而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举了大量的案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所谓的天才。

    比如说莫扎特,比如说帕格尼尼,都不是天才,还比如说科比,没有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会有那么辉煌的科比吗?

    第三个误区:只要努力就能......

    相信这点很多人都能理解,努力是必要的,但光有努力是万万不够的。

    而有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哪怕你觉得自己没有某方面的天赋,只要你掌握了方法,投入努力和一定时间,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这个方法就是:刻意练习,是两位作者合作撰写的,一位是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另一位是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

    安德斯·埃里克森,研究了许多被称为”天才“的人,发现这些人并没有所谓的生来的”天赋“,这些”天才“也是普通人,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那样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

    相反,每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人。我们再想想现在的媒体,他们需要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读者,所以,你看到的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是事实:这些被称为”天才“的人,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不是事实:他们不是一夜之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他们努力的过程并没有被报道出来,没有人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刻意练习的本质?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想到狗的时候,你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狗这个字,而是一个模糊的狗的形象,仿佛真实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新手和大师的区别就在这里。

    拿设计师来举例子吧,很多面试经验都提到,面试官看到你的作品就能知道你的设计水平如何,而新手包括我,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也就是说,同一件事物,他们看到的东西远比我们来得多,差距就在此。

    杰出的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而练习也分:无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

    无目的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举例:拿临摹画画来说,很多人在初学的时候,只是看原图上有什么自己就画什么,画完了,觉得临摹的不错,开心一下,拍拍照发发朋友圈。

    但是,一旦你问他”你从这次临摹中学到了什么?你哪里画的不对?要怎么改正?“这些问题,他可能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压根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的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的退化。

    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比通常的练习更有效,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这样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定义明确的目标,刻意有效的指导你的练习。

    比如你在练习钢琴,比起漫无目的的练下去,制定”以合适的速度弹完曲子,连续弹2次,不犯任何错误“这样的目标,会好很多。

    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根本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有效。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到底是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下次弹的时候着重注意这方面。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之后,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多任务并行“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个方向,其实在实践中你会发现效率特别的低下。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过”心流“这样一个观点。

    心流(英语: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这个我理解为“忘我”的状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专注的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我们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水平或技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因此这种练习必须,也应当包含反馈。

    练习过后,我们必须评估这次练习,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不好的地方应该怎么改进?

    这个反馈可以是别人给我们的,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我们要进入“练习→反馈→改进→练习”的循环中,不断提高自我。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你要去做一些让你感到不太舒服的事情。

    而刻意练习跟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方面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1、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

    简单讲,这个行业中,要能找到最优秀的那批人。

    这里我们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优秀,他们做了什么使得他们成为了最优秀的那批人?

    我们要找到他们进步的方法,为我们所用。

    临摹的意义就在于此。

    2、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我们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导师,以便在练习的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反馈,及时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因此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久而久之,我们会学会自己检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这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在有目的练习的基础上,加入这2点,就是刻意练习。

    这种刻意练习帮助我们建立最重要的心理表征,让我们看到我们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总结:刻意练习的3F原则——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改正

    Focus专注

    专注所对应的是什么?是休闲、消遣、娱乐。

    大部分人都会有很多爱好,在这些爱好上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把这当做休闲、消遣、娱乐的方式,而没有专注与去如何提升这项技能。

    有人经常打牌,却没有成为赌神;有人喜欢下棋,也只是一直停留在业余水平。

    专注的过程会是枯燥的。

    打乒乓球,跟别人打着玩很有意思,但是如果你对着墙拍球连续1000个不间断,你还会觉得很有意思吗?同样,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或者一整天的时间写一篇文章,闭门不出,会很有意思吗?

    专注,需要你走出舒适区。

    Feedback反馈

    光有专注是不够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如果不够好的话,应该怎么去改进。

    反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反馈,一种是外部反馈。

    外部反馈,包括专业反馈和业余反馈。

    《刻意练习》里强调的是专业反馈。

    找一个教练,或者这个领域里的资深人士给你专业的建议。

    自我反馈,也是在找不到专业反馈的前提下的一种方法。

    比如说,演讲时,你可以去改自己的演讲稿,听自己的演讲内容,对着镜子看自己的演讲姿势,给自己反馈进行改进。

    Fix改正

    改正,也就是对反馈进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把反馈出来需要改进的行为固化下来

    我理解的刻意练习就是,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里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注意力,分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练习,而在这期间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及时根据反馈意见修正自己的错误,通过完善心理表征来掌握一项新技能,通过持续的刻意练习从新手成为大师。

    你理解的刻意练习是什么样的?

    是否开始践行了呢?

    我是戊炎(843946310)

    愿遇到我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看到我文字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与我沟通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你我,2019开启丰盛美好的一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万小时定律错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nw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