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妈Phoebe
原创摄影作品来自:温州 蒋义昕手机拍摄
压抑式沟通,让我们对情绪无所适从青春期的父母最头疼的问题是:孩子开始什么都不说。父母们常常问我该怎么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哪里是孩子不愿意说,而是父母一如既往的打压式沟通方式导致,而大多数父母都不承认自己在用这样的方式沟通。到青春期,问题就突显。
一次孩子跟我讲述他同学的抱怨:
他的同桌向他抱怨:“我有一个3岁多的妹妹,在玩躲猫猫游戏时,轮到我闭上眼睛数数。结果妹妹把杯子打烂了。然后,我被妈妈说了一顿,说我没有照顾好妹妹,我很委屈,所以生妹妹不好。”
爸爸急忙回过去:“老大就应该有责任,照顾好小的。即使你以前不知道,现在就该知道。”
孩子说:“躲猫猫,闭着眼睛。又不是没有照顾,但也不该只骂我呀。”……
我知道,即使我是一个讲师,我们家也还是不太适合生二宝。为了让贝贝好受一些,我说:“你同学其实很想照顾好妹妹对不对?他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只是觉得他的父母不公平,对不对?”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在教孩子真知灼见,可是我们教的方式本身出了状况,孩子怎么会听得进去呢?没有懂和理解孩子,很难让孩子接受成人的“真知灼见。”
我经手的多个心理咨询案例,情形很不同,但大多都是因为父母说过这些话:
“这么小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好哭的,不准哭!”
“小孩子家不懂,大人的事情不用小孩子来操心。”
“即使妹妹把杯子打碎了,不是你的错,你也有责任。”
“你是老大,你现在不知道承担责任,爸爸现在在教你,你要知道,这件事都跟你有关。”
“没事,妈妈没事,你去睡吧。”
……
你会问怎么做呢?倾听会是一个最好的回应,但大多父母都不太会听。因为我们总觉得小孩子家的东西,不值得认真地听,很难有父母真的“听进去”。
到底什么是听进去呢?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要打断,不要否定。
为了让孩子可以打开心门,父母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 看起来你有心事,妈妈把手上事情放一放,认真地听你讲,你想说什么?
不要这样回应:
你没有看到妈妈在做饭,现在不做,等下你没饭吃了。也许等你想听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讲了。
“ 我看到你摔东西、扔书本,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愿意把你的心事说给我听吗?
”不要这样回应:
你翅膀硬了,在哪里学会的摔东西?你以后就别做作业了,学也最好别上了。生气有用吗?
你的小金鱼死了,你一定很难过,你每天花那么多时间照顾它。你现在想对金鱼说什么?
不要这样回应:
不就死了一条鱼,再给你买几条。别难过了,人不要太脆弱。
其实,情绪的接纳有时没有那么难,就是这样投入,认真地倾听。不要打断孩子,就是回应嗯,嗯。最怕的是孩子还没有说完,父母就急着否定、评判。敲黑板,特别是有些爸爸,声音很大,那么孩子自然就越来越不喜欢跟你说话,也不愿意把心思讲给你听。
一个孩子情绪未被理解、接纳、抚慰,我们又怎么要求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脾气”呢?
一个小时情绪未被理解、接纳,抚慰,长大即使成为父母又怎么会懂得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情绪呢?
不是这个社会太苛求我们,对我们要求太高,而是我们一生学习很多知识,恰恰忘记学习最重要的一课“情绪的接纳和抚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