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茗大师 28℃

作者: 一盒车厘子 | 来源:发表于2014-06-27 11:44 被阅读109次

      关键词:焦灼、放心、空间
      换故事的人:@女巫与小希 
      故事温度:28℃

      公元1254年,南宋宝佑二年,不算太平的升平年间,和金国的战争早在20年前就结束了,但当时的盟友蒙古,现在成了战争对象。上位者有心无力的抵抗着这个马上民族,而百姓都过着蒙古人随时会打过来的焦灼日子。故事的主人公,黄一茗,临安人士,舞象之年,战乱孤儿,领了度碟准备上山做和尚。

      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当时的都城,住着上位者,所以表面上百姓生活安康富足,实则,只能家中常备包袱准备来个大迁徙绝不留下亡国。作为一名孤儿,黄一茗没有饭吃,长年睡在寺庙里,或者是因为和佛祖相处久了,努了一把力,背了三百经文,考试合格,终于可以上山,马上就有顿饱饭可吃。

      一茗的这一天,起的格外早,偷了包子档两个肉包子,就上山了。出了城门,还不忘对临安挥手说拜拜。看客你的眼睛可以往城门上方抬一下,临安,被一大片乌云压着,而20年后,这座城将不再姓宋。但山上的天不同,蓝天白云,佛光普照。山道上,黄一茗夹杂在一批批准和尚里。在这个“见在佛不拜过去佛”的年头,百姓都不愿意在山下侍奉“今世佛”,纷纷跑上山,祈望能从过去佛处修得救赎,当然,更多的人跑去当了道士。而一茗,只想把拿饭碗讨饭做成一件光明正大还带点文艺的事情,和尚很适合他,目的不纯,佛祖度他苦行人生,和一条小狗。

      一茗认为捡到小狗是过好日子的预兆,在山上佛祖身边的五年,活的远比山下佛祖身边的十五年好,他吃得饱,狗吃得饱,除了早课还可以领着狗满山跑。狗慢慢的长成了大狗,而他也从成童长开成弱冠了。时间太短,他还没学会呗偈,听说山下的南宋和蒙古议和了,短暂的安定日子要来了。山上的和尚们纷纷藉着下山传法的由头,收拾行装,迫不及待的想要返回亲人身边。一茗没有亲人,他想着自己既然学会了化缘,下山绝不会再过吃不饱的苦日子,他也就跟着收拾行装下山,但他没有回临安,而是一路往南。

      拜别住持师父师兄弟后,一茗背着一茗大师的包袱,手拿化缘饭钵,启程了,脚边还跟着他的狗。关于为什么要南下这个问题,一茗想,南边的斋饭应该和这边味道不一样吧,南边的风景应该和这边感觉不一样吧,南边,应该没有战争吧。但没人告诉这个旅行新手,南下是一件很无聊很辛苦的事情,路就像定了模式一样,一段山道一段官道一座城镇一段官道一段山道……

      开始时,一茗还能靠鞠个躬念句阿弥陀佛化回一碗斋饭,越往南,越化不回斋饭,一定程度上,越往南越少人信佛,更大原因,在于他那已经慢慢长出了黑发的脑袋。在山上,因为有督促,一茗还每天认真刮头剃脸保持净洁,下山了,原本就不在乎外表的他直接选择忽略。任何一个沿途百姓,在这个战乱威慑年代,也不会平白无故给一个四肢健全的成年人饭吃。但是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心里就开始对社会产生了怨念,固执的认为是由于百姓过得不好,所以他才化不来斋饭。

      你想,一个熏陶了普渡众生想法的蹩脚和尚,在吃不饱后,开始积攒怨气,准备随时报复社会,是不是很可怕。一茗的心跟着头发一样,蹭蹭蹭的开始冒着青茬,百姓家里化不来斋饭,那当官的有钱人家呢?到了城里,挑了最漂亮的一扇门,叩叩叩敲三下,出来了两位官爷。“来者何人,该当何罪!”“贫僧路过贵宝地,前来化斋,何罪之有,阿弥陀佛。”“哪来的和尚长着头发啊,乞丐一样,去,别处去,这里衙门重地。”灰溜溜的就被赶了出来,看来这金碧辉煌的衙门前门是要不到饭的,那就只有绕到后门去了,当然,得晚上去。

      做坏事的天气都是月黑风高,今晚月亮兴奋的露了大半个脸,和尚偷东西,没看过啊,一定要瞧上一瞧。头一次进官衙的一茗大师,派了大狗守门口,自己摸黑钻进了院子,分不清天南地北,胡乱找了一通,稀里糊涂的竟然摸到了几锭银子,斋饭却没找到。出了院子,把东西一骨碌的倒地上,银子、珍珠、银子、官印、鸡腿,官印?!这官大人,官印怎么这么放心的随手房间一放呢!一茗这一趟,白跑了……捡回来的净是不能吃进肚里的,其他东西还得想方设法销赃掉。心里这么想着,抢过大狗嘴里的鸡腿,恨恨的咬了一口,哼!权当这是三净肉,真好吃。吃饱了肚子,一茗就开始忧虑百姓,出家人不得积蓄私财,这些银子,散给百姓拿去买吃的,也不枉此行。

      就这样,余下的路程,一茗大师走到一处便上官衙化斋饭,再给当地百姓送银子买饭。因着这些好事,一茗逐渐被官府冠上恶霸头衔,四处张贴。而他南下的时间也从四个月拖至八年,有在山里啃树根的日子,也有借宿寺庙吃大锅饭的日子,有被富商请至府邸畅饮的日子,也有在牢狱里吃斋饭的日子。慢慢的,一茗开始剃回光头,开始悟了。

      1267年,一茗走到了嘉应州,襄阳之战开始了。离战争1500公里的嘉应州,百姓无需担心战争的祸及,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有一堆宋朝没落皇室涌入这片土地。这些是写故事的人想的。一茗不用想这些,从临安的山上长途跋涉到嘉应州的山里,他想的还是吃饱活着,如同这里的人们关心的也只是一日三餐。但这一次,他不想要饭了。

      吃饱肚子活下去的欲望缠绕着黄一茗28年,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他也还是想要吃饱肚子活下去,这一回,他想做个光头农夫。上了山,挖了地,种了菜,建了庙,犁出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在这里,他要耕种施肥,他要祈求风调雨顺,他要喂饱自己,还有老狗。这么多的要,都是欲,一茗回不去,也从来没做到四大皆空。他想,想着吃饱这种小欲望尚且辛苦,住持们一心想着立地成佛这样的大欲望,活着是不是会更累。

      1279年,南宋亡,狗老死了。

      40岁的黄一茗,在一座山种满了粮食,有着自己的一座庙,终于学会了呗偈。

      故事背景:

      1、“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南宋皇帝不重佛教,甚至以“现在的佛”自居,认为自己不需要拜过去的佛。
      典故出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2、“1267年,一茗走到了嘉应州,襄阳之战开始了。离战争1500公里的嘉应州,百姓无需担心战争的祸及,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有一堆宋朝没落皇室涌入这片土地。”
      这段历史正是在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迁徙。这个时代涌入梅州的人,大多姓黄,包括黄一茗。

      

      作者:@温颖蕾
      邮箱:wenyinglei@qq.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茗大师 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sj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