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的文字献给2016年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Spotlight》,中文名《聚焦》,由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传记剧情片,由马克·鲁法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斯坦利·图齐、布莱恩·德阿西·詹姆斯、比例·克鲁德普联合主演。该片根据《波士顿环球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改编,题材并不算作新颖,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幼童丑闻为背景,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追寻事件真相的整个艰难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36499/2e8439b65a6c3c69.jpg)
整部影片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没有炫目的高科技特效,也没有传统意义上激烈的戏剧冲突,更没有美国电影惯有的打也打不死的英雄,导演将整部电影都做了“减法”,让它成为了一步没有主演的电影,简单的场景,单一的故事线,直白的剧情叙述,用最简单的方式却描绘出震动人心的故事。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拥有自己独立的调查小组。新任的总编辑指派调查小组着手跟进一桩尘封多年的案件,一位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内的孩子。原本所有人都以为此次案件属于个别事件,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众人很快发现,这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但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之前的受害者,并掩盖这些罪行,把这些涉案的神职人员通过官方的方式调到别的教区继续工作。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不仅仅存在于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小组遭遇到了种种困难,受害者的羞于启齿、当地官员的掣肘以及教会内外实力的施压和阻挠。
说实话,影片的前二十分钟的剧情委实平淡无期,并不抓人眼球,就像在描述每个人工作生活的一天。但是随着故事线的展开,跟随着所有角色陆续登场,深入到剧情之中,就会很容易被其吸引。伴随着真相的抽丝剥茧,带给我们与角色们同样的震撼。而与其他类似题材的电影多有不同的是,它缺少刺激泪腺的煽情桥段,即便是犯罪过程也是通过几位受害者简单的叙述展现出来,却也带来最真实的效果。强烈的纪实风格让观众很容易接受,导演并没有因追求戏剧效果而夸大其词,事实合该如此,也正是如此,甚至知道可能被揭露的很多人都会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它让所有人思考的是隐藏在丑恶犯罪的背后真正的根源在何处,以及整个宗教体系的腐败以及政府官员的包庇。
“聚焦”事件发生在2001年,当时还是传统媒体占据主流。在纸媒上作深度新闻报道,要电话访问、要上门取证、要在资料室检索查阅历史资料、要力求排解当事人的压力,也要不得不面临当事人迫于压力临阵放弃的情况。调查一个事件的真相,需要走极其繁琐的程序和过程,甚至有时候需要推翻重来。可是,反观现如今新媒体鼎盛的时代,我们用着最快捷的方式可以轻易浏览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这些五花八门的新闻中,又有多少是可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真相和现实的呢?又有多少的真实性是通过记者们谨慎客观的调查出来的呢?经常也会发生今天发表的报道,明天由自己来推翻的事情。而新闻的重点又是否能从哪个明星又胖了,哪个公众人物出轨了等等或是事实或还未能被证实的“热点”转移到那些真正给予读者思考的内容上去呢?现在的我们缺少的那些真正可以让人清醒的真实,而不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娱乐至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36499/5d5ec49b9d94c4da.jpg)
而这些调查组的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没有超人的本领,但是却都有一颗对于事业的责任心以及对于追求真相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中有的人是孩子的父亲,有的人的奶奶就是信徒,同我们一样,都有各自生活上的羁绊与烦恼,却也在最普通的位置上做着最普通的事情。在波士顿这个地方,挑战教会无疑是在向大众的信仰宣战,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可想而知,当时对于这次事件的调查是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压力。可是正如在电影中说的那样:“对我来说,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 如果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也不会让我们知道,神圣的教袍之下掩盖的罪恶和欲望,庄严的赞美诗背后深藏的丑陋和狰狞。更不会有人知晓,这种伤害给予孩子们和整个家庭的重创有多大。对于那些受害者们来说,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让他们淡忘掉小时候所受到的伤害,这些伤疤已经成为了他们不可言说不可触碰的地方。甚至当调查组成员去采访一位曾经因为此类事情被调职过来的神父的时候,那位神父的回答不仅仅让调查员震惊,也让屏幕前的我感到心惊。这位神父小的时候也同样是这类事件的受害者,可他却成为了加害者,并且他并不觉得这种行为是犯罪。就如他所说,
“Sure,I fooled around.But I never felt gratified myself. I want to be clear, I never raped anyone. There’s a difference.”
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情,在一个懵懂的少年心里,就这样被种下了一颗裹着糖衣的罪恶种子,让它在心里肆意地生根发芽。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其中人无限的扭曲,受害者成为了加害者,恶行不再是罪恶的。
其实整个事情的根源无碍于体制、无碍于信仰,一切的原罪都来自于人性和人的欲望。所以,当人心被丑陋的欲望填满时,就会让原本应该给予信徒关怀的神父们,看不到幼小虔诚的信徒眼中单纯的信任和恐惧,感受不到身为人的良知;也让那些原本可以帮助这些受害者的人们,却选择听不到他们痛苦的呐喊和低吟。那些引人向善的教义信条也战胜不了住在他们心中欲望的魔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36499/20d761a2be76c90b.jpg)
人性自来就带着一种本能,自我保护的本能,当这种本能战胜了内心的力量的时候,我们会对很多事情选择视而不见。就像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视频,公交车上一位男子对一位女性施暴,全车的人都冷眼旁观,甚至公交车司机都没有停车查看一下。每个人都拒绝了这个女人伸出的求助的双手。这些可以冷眼旁观的人,一定不曾想过,是否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那个渴求帮助的人。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他们早就知情,却纵容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的事。那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得揭露这些人渣,我们得让大家知道没人可以逍遥法外,不管是神父,还是主教,哪怕是TMD的教皇。”帮助教会摆平此类官司的律师、曾经收到过受害者求助信的记者们、帮助教会向报社主编施压的政府人员等等,知晓真相的这些人当中,除了一位调查组负责人的旧相识最终在良心的谴责之下给予了帮助之外,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揭露出事情的真相,在他们看来站在高高在上的教会对面,挑战上帝的“代言人”是多么自不量力和愚不可及呀。他们每个人虽然衣着光鲜,拿着高薪厚禄、穿着考究、出入高档场所,可是依旧掩盖不了内心的怯懦。让人庆幸的是,有这些选择冷眼旁观的人,也会存在着内心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另一些人,就如调查组一直追求真相的记者们,就如多年以来一直立志为这些受害者们讨回公道甚至因此被各种刁难和排挤的律师等等。对于这些追求真相的人,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来自各方的压力,还有该如何面对这些受害者们。绝大部分受害者都选择接受调解和赔偿,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独自去与有着雄厚资本和精良的律师团队的教会作抗争。只有极少部分的受害者可以坚持在为自己和其他受害人找回公道的路上,他们面对调查组的成员们时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曾经他们对其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对他们来说,压力不仅仅来自教会,还有身边的朋友们,曾经热情友好的教区的其他居民们,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反而是罪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36499/4b7e0fca9be04e4a.jpg)
而事件也远远不止这几十个受害者,整个美国都潜藏着这样的“潜规则”。所以当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第一篇关于教会丑闻的报道的那天早上,“聚焦”调查小组办公室的电话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就是这一通通电话为影片带来了最后的高潮,这比看到或听到任何描写都来得震撼有力。电话铃声不仅仅打破了办公室宁静的早上,也敲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沉睡的良知。
而有光明就会有黑暗,但惟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着去勇敢的与内心的怯懦、软弱和欲望作斗争,这也是我们身为人与其他生物有所区别的根本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