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我不是药神》点映的时候,我就去电影院看了。当时就猜到,这片子在不久后的几天定会成为国内媒体争相讨论的热点,果不其然,不管是电影类的自媒体,或者是社会文化类的自媒体,纷纷推出四五篇文来连载报道。
有的是佐证《我不是药神》为什么火了;有的点评《我不是药神》为什么戳中国内观众的痛点;有的开设专篇为徐峥、王传君等主演做列传加冕;有的则干脆翻出《我不是药神》幕后的真实故事,扒拉出更为真实的一面。
这片子从点映时的爆裂口碑,到直冲豆瓣9.1分,很多人都在狂喜:我们也赶上了国产电影9分以上的好时代!
更有甚者在豪赌《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巴不得在俄罗斯世界杯“天台赌球”的戏谑中再加上一码,看看《我不是药神》到底能不能超过去年《战狼2》的票房纪录。
对于那些想让《我不是药神》票房登顶的影迷来说,或者还隐含着挞伐《战狼2》的意味,心里总是默默想着:去年那部满是槽点的《战狼2》都可以冲击冠军,那么《我不是药神》作为直面现实的良心巨制,更是该“当钱不让”了。
无疑,《我不是药神》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一次盛大文化现象,这部电影本身的水准和现实力度早已被观众的情绪不断抬高。如同《战狼2》将民族主义轰然掀起,宣泄观众瀑布式的爱国激情一样,《我不是药神》也让大量的观众宣泄着普通人的愤怒和悲哀。
然而和《我不是药神》类似题材的美国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却是另一番模样。它同样让一位中年男人私自出售药品给艾滋病人。不过和《我不是药神》不同的是,这位叫做罗恩的男人自己也是一个艾滋病病患。
尽管《我不是药神》故事的原型陆勇,也是一个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但是在影片当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只是一个卖药的男人,他没有任何疾病,他之所以卖违禁药,只是因为他如果再没经济收入的话,儿子就要随前妻去往美国。
也就是说,《我不是药神》从一开始,程勇只是为了赚钱而已。当病患吕受益的死刺激他之后,他才瞬间开始做善事,先是将药照原价卖给病患,之后干脆赔本卖药,连原先极力争取的儿子都将他送到了美国前妻的手里。并且,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还担负着巨大的法律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被判刑入狱。
所以《我不是药神》能够在后半段有着巨大的煽情能力,让电影院的观众无不为程勇的壮举而啜泣,为这位飞蛾扑火的英雄而鼓掌,在于影片送给观众一位平民英雄。一个甘愿自己担负巨大风险,但是也要为人间送去火光的普罗米修斯。
因此,观众不只是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看病时的委屈、无奈和痛苦,同时还能得到一场巨大的精神慰藉。这场极致的浪漫演绎,重重地击在每一个脆弱的心里皮鼓上,于是《我不是药神》成就了程勇这位银幕“药神”。
而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由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罗恩只是德州的一个牛仔混混,整日只知道吸毒嫖妓,赌博抽烟。影片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显露:这是一条微如草芥的性命,他的死与活没人会在意。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患有艾滋病,并被医生预测只有一个月的寿命时,他却各种折腾,非要保住自己的这条烂命。
为了能活着,他去墨西哥买药,为了能长期活着,他开始卖药。即使最终他终于有了一丝善心,卖掉车子帮助一些艾滋病人,但是影片却将这种可贵的善意压到最低。因此,你能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看到的只有两点:艾滋病人的边缘生活,以及他们和疾病的抗争。
而这种对抗对象的不同,同样也成为两部电影的价值区别。
在《我不是药神》中,矛盾点在于正版药的贵,盗版药的便宜,所以程勇和病患群体所诉求的是合理的价格,而不是药物本身的疗效。但是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矛盾点在于制药商的药对艾滋病有副作用,而罗恩买的药物对治疗艾滋病有效,但是却没经过药管局的同意,因此罗恩等人诉求的是有效的药物。
所以在《我不是药神》中,观众看到的是底层民众对于高价药品的抵抗,这其实是阶层问题,而这种本来属于市场经济的现象一旦和“生命”挂钩,往往就会导致民众的质问:是不是有钱的人才有资格活,而没钱的人只能选择死!
这个问题一旦在潜意识中被引出,所有的理性都会不战自溃。宛如在《战狼2》票房一路飘红时,当时四川九寨县发生了地震,众多网友纷纷将身为导演和演员的吴京架上了热锅,一面用《战狼2》本身就在宣扬爱国主义为由,一面用超高的票房做借口,因此,吴京必须要捐出“一个亿”。貌似不管那56个亿是不是都是吴京的,反正有钱就得挨宰。
而《我不是药神》同样用一种消极矛盾映衬了这点:民众之所以患病死去、之所以被迫买盗版药,都是因为正版药太贵。这种逻辑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在何处?
在影片中,李乃文饰演的瑞士药商代表一脸奸商模样,精英分子的刻薄、冷漠和残酷悉数展现,不管是用一副假皮囊应付抗议的病患,还是在警察局开会时咄咄逼人,不留情面。利益至上成为了这位药商最直接的面部画像。
所以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只会将所有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的对抗投射到这位药商身上,因为他有钱,因为他在用钱衡量我们的生命,所以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恶人!
可是这种情绪发泄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表现的却相当克制,即便如此,我们也丝毫不能质疑这种抵抗,因为在这部电影中,艾滋病患者不是因为药价太贵才对抗药管局,而是因为药管局给他们的药简直就是慢性毒药!
但是,影片将这种司法质疑稍稍带过,因为它从头到尾聚焦的只是一个草芥的性命,一个原先只有一个月寿命的烂人,如何撑到了七年!罗恩的生命奇迹才是这部电影最伟大的感动。
当罗恩最后在公牛背上被颠的快要掉落时,他死死地抓住缰绳不放,仿佛能在公牛的背上撑多久,他的生命便可以延续多长。
而在《我不是药神》中,唯一可以看出属于“现实中的人”,只有吕受益。他和罗恩不同,罗恩是快要烂掉的草芥,原来的朋友都巴不得他早点死去,然而他却非要活给所有人看。
但是吕受益不是草芥,他是树丛。他有妻子和儿子的牵挂,可对于妻儿来说,他却是累赘,为了她们的活,自己必须得死,砍掉自己这颗患病的树。这份残酷,让人能看得心疼。
《我不是药神》可贵的是,它发掘出了这种“现实中的人”,但是遗憾的是,它依旧逃不了大众裹挟下的怀柔英雄、底层情绪。然而反过来一想,如果没有这些“遗憾”,这部电影还能收获现在的高票房吗?
长按扫码
进入竹影天堂
网友评论
为了能活着,他去墨西哥买药,为了能长期活着,他开始卖药。即使最终他终于有了一丝善心,卖掉车子帮助一些艾滋病人,但是影片却将这种可贵的善意压到最低。因此,你能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看到的只有两点:艾滋病人的边缘生活,以及他们和疾病的抗争。
这局就是电影下面的那行简介,读了,然后就以为自己很了解了。看没看过谁又知道呢?说话又不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