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93165/fbf4eb131e5099b7.jpg)
曹操,作为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是大不相同的。到底曹操功过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最基本的是把历史中的作用和文学中所表现的行为要区分开。
看待曹操,第一,主要看他比他的先辈和同辈多做了哪些好事,而不是看他做了哪些别人都做过的坏事;第二,主要看他所作所为的客观作用,而不是看主观动机。
曹操打黄巾不止一次。搞屠杀的事情更多。有些显然是被夸大的,但是有些也是确凿的。他屠过中原的城市,也屠过乌桓占领的柳城。这些无需为曹操辩解和粉饰。不管怎么样,同辈中人这种坏事都干过,差别是五十步笑百步。
但是曹操一辈子为统一北方事业而奋斗,以及与统一事业有关的许多活动,确实当时与他同辈的人没有做过的好事。虽然曹操是抱着他自己的企图来做这些事情的,却超过他的主观意愿。
曹操是一个“好统治者”,但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不压迫老百姓,这是事实。历史的前进,总是由老百姓付出沉重的代价,忍受不同的痛苦换来的。
统一是秦汉以来历史的必由之路。曹操完成北方统一,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巩固了统一,这是在历史上最值得肯定的地方。统一北方是他一生事业的一个主轴,曹操的其他活动是与之相联系的。这是一。
二是,他在分裂倾向严重的情况下统一北方,这就增加了统一事业的艰苦性。
三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当时统一的历史使命,如果能一口气把南方统一起来,当然更好。但是在曹操的年代要做到全国统一,客观上的困难,是难以克服的。
统一能够使得豪强之间破坏性的火并战争大大减少,使得人民能够少受死亡流徙的痛苦,使得生产多多少少得到一点保护。统一也能够使得保卫边疆成为可能。
要论曹操的统一到底好和不好,只有拿统一之前的情况来比较。那时候,大的割据者连州跨郡,小的纵横乡聚,没一天宁静的时候,没人能够进行生产。割据者谁都没有长久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
人民和没有完全丧失理性的统治者,都是渴望统一的。要是没有曹操,别人也会来搞统一。
同时,曹操那个时代分裂倾向的严重性是很大的。曹操是在克服了这种艰难后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曹操进行统一活动,比起同辈人来说条件最不利。
他的“浊流”的身世很难洗刷干净。士大夫对于浊流的歧视,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曹操就要战胜武装的敌人,又要战胜强烈的舆论,这两方面是互为影响的。
曹操挟天子定许后,没有立即得势。那时候袁绍劝他杀杨彪、杀孔融,他不敢;敌将被俘不屈,他不敢惩罚;打败了豪强,他不敢兼并,反而把他们署为郡县。对自己的下属,只赏功而不罚罪。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势力范围内外,到处都是割据势力,他自己还在风雨飘摇中。
官渡之战时,曹操兵少粮少,处境很艰难。但是最大的困难不在这里。
建安四年,袁绍已经陈兵官渡,曹操派到徐州去的刘备已经叛变了。这一下子,整个豫州到处骚动。许、蔡以南的郡县都投降袁绍。很多官员和军中将领都同袁绍通消息 。
徐州东海的豪强昌豨和附近郡县,连兵数万叛变了。关中诸将中立观望,蛇鼠两端。
田丰说袁绍,刘备说刘表,劝他们乘虚袭许。孙策秘密调集部队,作袭许的部署。
特别严重的是大量老百姓向北流徙,汝南黄巾余众也在袁绍的鼓动下反对曹操。甚至曹操的卫士徐他,也在官渡战营中刺杀曹操。没有叛变的郡县,也不敢再向老百姓征收户调绵绢。
情况真是千钧一发。
这个时候,曹操手里只有两张牌。一张是官渡前线数量不多的军队,一张是没有叛变的一批名士和豪强。曹操打算调军队,镇压后方,但又怕一溃不可收拾,以至于全军瓦解。于是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让豪强臧霸带着自己的精兵回到青州、徐州,帮着镇抚东方;同时派名士何夔做谯郡的城父令,陈群做酂令,谯郡其他各县也都用名士镇抚。他想保住自己的老巢,让情况稳一稳再说。
为什么突然形成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呢?
第一,敌人军力强、号召力大。第二,曹操的辖区内州郡有兵,豪强大族有兵,他们仍旧是半公开的割据者。分裂倾向积重难返,一有机会就要出乱子。
官渡之战,曹操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他把许下、军中人给袁绍的书信一起烧掉,不予追究,是不得已的事情,不能只当做曹操的权术看待。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战胜了袁谭、袁尚,取得了邺城,统一了中国北部。
这时候曹操扬眉吐气,挺起胸膛来了。“整齐风俗”,“唯才是举”,“重豪强兼并之法”,扩充屯田,杀杨修、孔融、魏讽,等等,这些措施,一件一件都付诸实行了。
赏功而不罚罪的作法改变了,代之以“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拥有强大的宗族、部曲、宾客的人,像李典、臧霸、孙观、田畴等,纷纷把子弟、徒属送到邺城居住,向曹操表示忠诚不贰。州郡的兵马也罢掉了一些。曹操完成这些事情,北方的统一,才在相当的程度上得到巩固。
这些事情都不是容易办到的!
曹操打乌桓,是紧接着打袁氏兄弟、打高幹之后,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十分疲惫了。曹操左右,除了郭嘉以外,没有一个统一打乌桓的。
曹操为什么坚持非打不可呢?是乌桓的威胁最严重吗?不,乌桓对于曹操的威胁绝对没有刘表严重,打乌桓可能得到的好处,也绝对不能同打刘表相比。
曹操打乌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乌桓是幽州、冀州割据势力的后盾。张纯依靠乌桓的力量,为害多年;公孙瓒据地,也使用了乌桓、鲜卑的力量;袁绍更不用说,袁尚、袁熙战败,也跑到乌桓去了。
不把乌桓打垮,对于幽州、冀州的统治就不能巩固,北方重新分裂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因此,曹操打乌桓,应当是巩固北方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措施。至于解除了边患,救回了被俘虏的老百姓,只是曹操打乌桓的次要作用。
曹操统一北方,他的主要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南方的情况就知道了。
首先北方统一的程度是大有问题的。臧霸、孙观这些青州、徐州的豪霸,终曹操之世,几乎是父死子继地垄断了青、徐二州刺史的职位,盘踞在他们的老巢。
曹操死的时候,臧霸在洛阳的一支军队,还擅自敲起鼓来,回到家乡去了。连曹操带了二十多年的青州兵,也同臧霸军一起走了。这是一件形同叛逆的大事,可是朝廷不敢阻拦,反而檄告沿途郡县,为他们准备粮食。那时候还有人主张把守土的官员一律换成可靠的谯沛人,以防公开割据的重现。
丕一即位,就立即派宗室重臣曹休都督青州、徐州,去镇压东方的豪霸。臧霸的兵,也直到这时才被夺走。
当北方内部还是这种状态的时候,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统一南方的。
北方有可能打赢对南方的一次战役,比如说赤壁之战,但是仅靠一场战役的胜利就想把广大南方比较稳定地统治起来,这看起来没有可能。更何况北方并没有打赢赤壁之战。
从军事来说,曹操能动员的军队,无论如何不会超过四十万人。用四十万人去对付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在三国时是不可行的,因为南方也有豪强大族的割据。控制山越和控制荆益地区的蛮夷,对于北来的军队也是困难万分的。当然,曹操有可能从南方得到军队。可是辽阔的北方也还需要军队据守。
从经济上来说,曹操时经济恢复刚刚开始,这也说明没有统一南方的希望。要统一,就得等待时日,等待物质条件的成熟。
这样说,没有低估魏蜀吴各自争取全中国统一的努力。蜀国是以继汉自居的。魏国、吴国开国,分别以黄初、黄龙纪年,而黄正是代汉的颜色。这说明魏蜀吴都不愿做偏安的霸主,都想作刘姓皇帝那样一统天下的君王。
曹操当然不用说。诸葛亮抱定“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志向,北伐中原,“死而后已“。孙权也不是不想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他的打算,是让周瑜带着精兵抢先平定巴蜀,先统一南方,然后由襄樊进击许、洛,去做中原的正统皇帝。
吴国、蜀国虽然没有统一北方的希望,但是它们在各自范围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内部的统一,这也就为南北统一准备了条件。
虽然事实上北方归根结底远远强于南方,最具有统一中国的条件,但是没有统一前,不能把统一当做曹魏独有的权利。魏蜀吴各自的努力,不断地向人宣告,南北是不能长久分离的。这也许就是三国交兵的一项积极意义吧。
南北没有立即统一,不能说完全没有经济原因。如果那时北方和南方在经济上不可分离,和北方内部各州郡不可分离的成都完全一样,那三国的人民和统治者决不能忍受几十年的分裂,无论如何都会争取更早的统一。
经过几十年相持,南北统一终归实现了。饮水思源,没有曹操统一北方,恢复和北方的社会经济,南北的统一是根本谈不到的。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