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生态思维

作者: 被解放的过来客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9:47 被阅读269次
    生态是什么
    生态与生态思维

    在了解“生态思维”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可能对于非专业学者的我们一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大自然、动物、植物等等,于是一幅宏大的生物活动的场景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确生态的概念与大自然和动植物息息相关,但是却不仅仅是它们,更包含了一些我们无法看到的东西,那是一种隐秘的规律,是维系一切生存和发展的“看不见的手”,更可能上升到形而上哲学的东西,无序而又有序,神秘而又自然。

    所谓生态(Eco)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胜利特性和生活习性[1]百度百科:生态。一个生态的存在和构建,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组建,其中包含着“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基本逻辑,简单来说生态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使生态得以运行的充分条件,离开了任一因素生态都不会成立。

    两个生态案例

    《野狼与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而居,畜牧业兴盛,然而在草原上有着一群野狼,专以草原上的牛羊为食,因此对当地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当地居民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便曾经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从而使得畜牧业发展一落千丈。[2]百度知道:有关生态的案例

    野狼与草原

    《沙盒游戏》

    印度文化中有一个沙盒游戏,要求游戏者将一个空盒子用某物去填满,于是游戏者在盒子没填入了满满一堆石块,此时游戏者被问道是否还能继续填其他东西?游戏者又将一些碎石子倒进了盒子里,碎石子纷纷滚落进了石块缝隙了,于是智者又问是否能继续再填充其他东西了?游戏者将身边的一堆沙子到进了盒子,细小的沙子“无缝不钻”,填补了空白的部分。此时游戏者又被问道是否能继续填充其他东西时?游戏者自信满满的摇了摇头,但此时智者拿来了一杯水灌入到沙盒中,水瞬间被沙子吸收,此时沙盒游戏才算结束。[3]参考上篇《人生为什么要有敬畏感》

    沙盒游戏
    群是一种生态

    谈到群,必须引进一个概念,长尾理论(Long tail effect)是指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4]长尾理论:百度百科

    简单来说就是俗话说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当我们打开微信或者QQ时,各类群消息可能都是99+,每个群都是一类人的集合,在上大学时,我们有自己的班级群,进入社会后,我们有自己的企业群,然而每个时期自己所归属的群,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在这个群里的每个人也有着与我们类似的身份,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属。

    另外长尾理论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效应,即信息放大的效应,所谓三人成虎、众愚成智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各种渠道的信息构成了一个生态,这个生态被成为互联网。当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发生了一条可能并不算太大影响的新闻,通过各种媒体、通讯工具的大肆传播,其造成的影响力可能会对我来说是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影响。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的本质都是一个信息载体,古时候媒婆充当着男婚女配的信息载体,而如今互联网、手机、电话等充当着我们人与人各类活动的信息载体,因此整个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群”的社会。

    历史的生态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西方民谣

    一部《马可波罗传记》大肆夸耀东方的繁荣,从而激发了西方国家前往东方的淘金热,随着淘金潮的发展演变成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展,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沦为半殖民给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如果潘金莲不推开窗户,就不会出轨西门庆,如果潘金莲不出轨西门庆,就不会有武松替哥哥报仇逼上梁山,武松没有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抓,方腊不会被抓,那就不会有靖康之乱,没有靖康之乱,就不会有金兵入关,没有金兵入关就不会有清朝[2]百度:潘金莲推开窗户改变了中国历史

    当然第二个案例只是笑谈,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局面来看,正是由这一系列的事情的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蝴蝶效应”现象,这就是历史生态各因素互相作用的产物。

    历史的生态可以看作是由一连串不平衡事件构成的平衡局面,其中包含了两个哲学点:一是事物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结合体,二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整体是个大生态,这个生态是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构成历史的每一个阶层可能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构体,这种结构体是具备了稳定的特征,同时也兼具变化的形态,每个朝代的更迭都是有周期性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可以说是呈抛物线形式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历史形态,只有能不能赶在变化之前发现它并且适应它。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能将罪过归于这个朝代最后统治者的无能,一个朝代的开创,也不能归功于这个个朝代开国统治者的有能,而是历史更替的一个必然过程,即便不是赵匡胤陈桥兵变,也会有另一个“李匡胤”来,这就涉及到哲学上最著名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了,时势造英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新的治理政策的调节,必然会落后于整个人类历史前进的齿轮之后,最后气数已尽是必然的结果。

    商业的生态

    商业的生态体现在维持一个公司整体运行的产品,很多成熟的大企业,旗下的产品都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一件产品可以衍生出另一种产品,并且都有着互补的功能,逐渐形成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产品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大家都知道马云大大的阿里巴巴,从淘宝C2C平台到支付宝app,紧接着菜鸟物流的建立,都体现了产业链条的环环相扣,一个商业模式确定以后,其内部的操作系统会在长期市场需求博弈中走向成熟,一个创新接一个创新的产品泉涌而至,但真正成熟之后整个系统将会走向熵增,因为已经再没有使整个系统维持巅峰状态的创新产品了。

    其次另一个典型公司便是小米公司,它的生态商业系统可以说在逐年壮大,旗下产品从智能手机,不断延伸扩展到了家用电器、出行工具以及日用产品各领域,并且在每一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从小米的整体生态来看,依然是以智能手机为整体生态运行的逻辑基点,通过小米手机积累的制造工艺和其背后的大数据,深度挖掘用户在各领域的需求,以运用于各领域产品的研发。

    小米生态链

    因此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小米,它们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够不断诞生出新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这些产品如同大自然中的新物种,而新物种的存活则是由其内部性状组合和基因多样性决定的,这些性状和基因需要不断发展、更新和变化,才能使得其成功繁衍到最后,因此那些真正做成独角兽的公司,它内部的生态一定不是固化的,而是在时刻进化的,能容纳更多的物种进入生态共生循环。

    因此对于一家独角兽公司,不仅需要保持强大的新物种绝对“优越性”,也需要不断随着环境市场的变异而调整自己,那些真正不被环境淘汰的产品才是能保证独角兽地位不动摇的产品。独角兽公司就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自己强大的生态位的公司,今日头条就是一家在新闻信息方面的独角兽公司,它强大的“内容推送”功能至今是行业的标杆,可以说这就是新物种的性状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的爱好需求。谈到脆断的独角兽公司,诺基亚首当其冲,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工艺设计都是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独角兽,但是它没有能够拓展自己的性状组合,在整体大环境悄悄改变的时候,没能够及时做出调整,最后淹没在由苹果兴起的触屏手机的浪潮中。

    生态系统如何孕育新物种

    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各类生物都在不断的演变不断的进化,目的都是为了一个求生存。我们很少能看到几百年来一直不变的生物,生物的进化说白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竞争条件的改变,比如蛇这个物种的演化:科学家普遍认为蛇的类群来源于蜥蜴,两者都属于爬行纲目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四肢,其它各方面特征都很类似,早在白垩纪时期之前,因为物种资源稀少,陆生蜥蜴必须依靠四肢进行觅食,而到了白垩纪时期以后,物种开始繁盛,陆生蜥蜴捕猎便非常容易,安静的等待猎物成了捕食的最佳方式,因此逐渐长期不用的四肢开始退化,身体开始拉长,大脑开始萎缩,另外它们的视力和嗅觉也开始退化,活动能力迟缓,最后演变成了蛇的模样

    然而生态环境再不断变化,其它物种也在生存和发展,当蛇已经不能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获取猎物时,它们的生存开始有了威胁,因此它们开始进化出毒牙,并配合分泌的毒素来猎取食物,由于视觉和嗅觉功能的丧失,定位猎物变得极其艰难,于是它们便开始进化出带有感知功能的蛇信子,一直演化成如今的模样,当然蛇的种群多样,各种蛇也有各自的生存机制。

    生态与生态思维

    总体来说蛇的演化经历了两个过程演化,第一个阶段是退化,这里所谓的退化并不是系统的倒退,而是一种形态的变小,另外是自身功能的弱化,另一个阶段是进化,进化的过程是来自整体性状变得多样,以便适应环境的生存所需,这整个过程无不体现出物种“用进废退”原则和“适者生存”原则,因此新物种的孕育,需要有两方面的必要条件,第一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强,物种生存必须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二内部性状的变化,自我无法进化出适应环境的性状,则必然被自然淘汰。

    结合人类社会来看,在一个时代特定的历史时期,会爆发式的呈现出一系列物种种族,一种新物种的诞生关键在于整体生态的需求,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业新物种、科技新物种的诞生,都有其必然发生的机制,如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各行业的新物种层出不穷,新旧物种之间的更迭周期也非常频繁,一方面依赖于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更高欲望的追求,稀缺正是新物种产生的基本条件。新物种的脆断也是生态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面对一个物种的种族性饥荒,由于它们自身的性状单一,无法应对各种场景而死于非命。

    自然生态系统包容性极强,大到宇宙恒星,小到尘埃颗粒,这无穷无尽的物种能够彼此存在于一个系统内部是多么不可思议,而且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种隐性的链条串联着彼此,这根链条就是规律,万事万物皆有道也。

    生态如何能量守恒

    大就一定好吗?答案当然不是,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首先越强大的物种,它的生态越固化,整体的性状越趋于一致、功能便越单一,越不灵活,由于整体生态是能量守恒的,因此只能进行必要的递弱代偿了,很多物种为了维持自身躯体的庞大,“身体”各方面机制都会向主要部分输送营养,以致其他功能逐渐衰落,最后由于庞大的躯体导致行动更加迟缓,对身体细微变化的敏感度越来越低,因此当“疾病”滋长到蔓延最后致命,这整个过程都是在内部悄无声息的发生,不能及早的预防,最后的就是死亡。

    生态系统对其内部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绝对公平的,就拿动物和植物的形态来说,形状越大颜色越艳的花香味越淡,是因为其能量多集中分布在了“形状”与“颜色”之上,因此“香味”的能量自然就减弱了,这并不是说“香味”对其来说不重要,这也是它们生存的策略,如果这些花既大又香,便会很容易遭到其它物种的迫害,这如同人类社会一般,那些既聪明又到处炫耀的人必然会早折。而那些形状越小颜色越淡的花香味越浓,是因为它们不能依靠形状去吸引那些昆虫前来授粉,因此只能将能量积聚在“香味”上,以获得花蜜的传播。

    生态与生态思维

    同样动物体型越小越萌,越容易受到那些强大个体的保护,那些体型小的动物无法利用身体的能量去获取生存的资源,于是就演化出“萌态”,以博取强大者的保护和同情,因此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遵守能量守恒的绝妙法则,才能得以共生。

    生态系统的能量守恒并不一定呈分布式的,很多时候是递进累加式的,正如沃伦巴菲特在《滚雪球》一书中提到的lollaplooza效应,是由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事物的奇点不断衍生出新的性状,各性状优化组合后共同作用于主体,形成核爆炸式的能量,这种累积能量是单一个体能量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千、几百倍。

    “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很多物种的壮大和毁灭不是一瞬间的,因为它们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然而很多时候正如庄子所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些物种就是成败一眨眼之间,可能物种一个单一性状的变化,会造成整体的崩垮。

    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Ecological thinking)是以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与生态哲学思维方法,来自觉审视和积极思考人与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自然界,特别是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思维方式[5]生态思维:MBA智库百科

    格局,是对生态思维最好的诠释,一个人是否有生态思维,就在于其能否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是否能够对眼前的局面有深度的认识,是否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合理优化,组合发挥出它们最大效益。正如象棋博弈者,在未开局之时,已然在心中布好了全局,每一步棋子并不只是眼前的得与失,而是整个局面的得与失,高手对弈往往是到最后时刻才有显著的胜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局在心中,万物不破。

    生态与生态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态与生态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sr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