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所有人都在说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到底是什么?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首先要有足够的钱,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在不工作的情况下还能潇洒度日。要达到这个标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如果我们把财务自由换个定义呢?我有个朋友非常喜欢画画,从提笔学画画开始就没停下来过,大二去一家画室当老师一直到现在。他就是爱好和事业一致的那类人,没有为生活梦想之类的事焦虑过,画画给了他生活和梦想。有稳定的收入,有一份可以经营一生的事业,不需要为了谋生做不喜欢的事,即便没有大富大贵,他在我眼中也处在财务自由的状态里。
克里斯特尔·潘恩在《会赚钱的妈妈》中说,财务自由不仅仅是让自己的财务状况井然有序,它还表示在适当的空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当我们不仅仅用钱去衡量财务状况,而是去追求合理的收入和富足的精神生活时,财务自由就不是对金钱的追求,而是对生活的追求。如果这也是你想达到的状态,《会赚钱的妈妈》这本书绝对会给你启发。

克里斯特尔·潘恩是一名演说家,也是一名创业者,她经过不断地摸索,在2007年创立了MomSavingMom.com博客,平均月浏览量达到两百万,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博客之一,她也因此实现了财务自由。
《会赚钱的妈妈》中,克里斯特尔·潘恩通过大量的案例教你发掘自己的激情所在,并转化为赚钱的能力,她结合自己创业经验手把手教你开始自己的事业、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阻碍、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别人。虽然书名会给人误导,但它不仅仅是为全职妈妈们写的书,任何对自己财务状况不满的人都能从书中得到合理的建议。
改善财务状况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合理消费和赚钱,克里斯特尔·潘恩认为合理消费的第一步是有计划的花钱、绝不负债,而最理想的事业是技能和激情一致的。
一、不要为除了房子以外的东西负债
支付宝官方公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显示,蚂蚁花呗的主要用户的是90后,月消费不到1000元的中低消费人群在用了花呗后消费力能提高50%。他们缺钱么?看数据就知道了,64%的大学生花呗消费的是电子产品、化妆品、奢侈品等非生活必需品。让他们消费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望。
受工作环境的影响,我接触到很多消费很“大胆”的人,即使月薪几千,也要借钱买香奈儿的包、欧米伽的表,她们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这些奢侈品上,但如果把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做个排名,这些东西恰恰是最廉价的。
每个人都想赚很多很多钱,但首先要明白赚钱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消费,而是有更多自主的时间过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会赚钱的妈妈》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所有人好好想想答案:考虑一下你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如果仅仅因为你能够买更多的东西,我可以马上告诉你并不值得。你拥有的越多,想要的也会越多,再多也不够。
如果你想实现财富自由,克里斯特尔·潘恩给你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为除了房子以外的东西负债。
一个人一旦被债务捆绑,对生活就少了很多主动权,甚至在不满于现状时都不敢轻易换工作。
所以你不能被欲望驱使着消费,不仅如此,还要有规划的花钱,克里斯特尔在书中提到了她精打细算的消费习惯,有几条可以参考一下:
1)只买必需品
2)谨慎对待自己的消费习惯
3)严格按照制定好的预算生活
买东西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么?多问自己一句就能改善财务状况。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她的财务状况,她总结出一个字——穷,我问她花到哪里去了,她说不知道,就是花着花着就没了。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跟赚钱多少没关系,我身边很多月薪两三万的月光族,他们也很“穷”。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提出过“拿铁因子”的概念,一对夫妻平时生活没有大开支,但习惯每天早上喝一杯拿铁咖啡,就是这笔可有可无的钱,30年下来竟然累积了70万。饮料、零食、外卖、香烟等等都是生活中的“拿铁因子”,它可能会掏光你的钱包,钱就是这么花完的。
有些人可能要说了:我头脑发热想买东西时是不理智的,问自己还有意义么?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记账。把当月的每一笔消费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在月底时统计一下,哪些是必需的消费,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消费,消费习惯一目了然。下个月就可以根据记录调整支出比例,比如把不必要的消费从50%降到20%,剩下30%存到强制储蓄账户。对,就是强制储蓄,工资一发下来就做这件事。
二、爱好和事业如何一致?
做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是无法长久的,克里斯特尔·潘恩认为最理想的事业应该结合技能、天赋、激情和知识。它应该符合以下三个特征:
1)有稳定的收入
2)让人满足而不是疲惫
3)让人扬长避短
第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稳定的收入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喜欢,却没有把它做好的能力,不能为你带来收入,那它也不适合被当做事业来经营。不管你怎么尝试摸索,做自己想做的事。克里斯特尔·潘恩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掌握你不想要的新技能毫无意义。
尽管我听过很多“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但我还是认为,心不甘情不愿的付出换来的只有痛苦。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是想改一下我沉默寡言的性格,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我不擅长也不热衷于交流,但交谈却成了我的工作,我不仅没有成就感,而且还不断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毫不夸张的说,这份工作差点让我患上抑郁症。
从那之后我就坚信,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毫无意义,即使你是为了提升自己。
首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好好想想以下几个问题:你有没有受过某方面特别的训练?有没有什么事你比身边人做的都好?平时阅读和学习时最关注的主题是什么?什么东西会让你感到兴奋和精力充沛?在哪些领域,你的朋友和家人会把你看做专家?有哪些独特的生活经历能够让你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咨询和帮助,并且这一点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留意生活中最细微的细节,你的技能和爱好总会有迹可循,你会通过那些线索找到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计划永远是空想。我有个朋友,现在的工作很清闲,她不满于现状,一直很焦虑的寻求改变,但与之相反的是,她除了焦虑什么事都不做,理由是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她不明白一件事,当她身处谷底时,不管往哪走都是上坡。哪怕是看本书改变一下“什么都不会”的现状,都是一种进步。
最后一点:坚持。坚持有两个结果,要么你成功了,要么你确定这件事不适合你。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要在开始时放弃,知难而退是人的本性,你的退缩也许只是遇到困难后的习惯性放弃。
理想的财务状况,意味着更多自主的时间,更有激情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用金钱来衡量它,毕竟金钱本身毫无意义。
克里斯特尔·潘恩帮助了很多全职妈妈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她们没有一夜暴富,而是通过经营特长爱好实现了财务自由。《会赚钱的妈妈》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赚钱的书,它会帮你找到财务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点,那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