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49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19:00 被阅读0次

补遗卷四(一) 【原书补遗卷四·一】

余不信孔子删《诗》之说,而又不料茅鹿门之选八大家,至今奉为定例也。尝有句云:“诗亡原只存三百,文古何曾止八家?”

茅坤,(1512年—1601年),字顺甫,号鹿门,湖州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明末儒将茅元仪的祖父。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对此问题,唐代以前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争论了1000多年,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七四》曾有言:“《三百篇》者,鲁国方策旧存之诗,圣人正之,使《雅》、《颂》各得其所而已,非删之也。”袁枚不信孔子删诗之说,亦不满唐宋古文八大家之说,故有“诗亡原只存三百,文古何曾止八家”之句。

相关文章

  • 硬读《随园诗话》(496)

    补遗卷四(一) 【原书补遗卷四·一】 余不信孔子删《诗》之说,而又不料茅鹿门之选八大家,至今奉为定例也。尝有句云:...

  • 袁枚撰写并亲书的《恭祝丽川中丞大人诗》

    因为硬读《随园诗话》的缘故,对《随园诗话》中涉及的诗文、人物、典故多有浏览。 随园诗话》卷一载:“咏...

  •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卷一:《左氏...

  • 闲读《随园诗话》(496)

    【原书补遗卷五·七】柳依依者,乩仙也。自言维扬女子,归方氏,年才十八,遇乱被虏,绝水浆七日,誓死全贞,竟得脱免。书...

  • 硬读《随园诗话》(9)

    六 《随园诗话》原文: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

  • 硬读《随园诗话》(3)

    卷一 一(上)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

  • 硬读《随园诗话》(2)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袁枚(1716-179...

  • 硬读《随园诗话》(5)

    二 《随园诗话》原文: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

  • 硬读《随园诗话》(4)

    卷一 一(下) 《随园诗话》原文: 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

  • 硬读《随园诗话》(7)

    四 《随园诗话》原文: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49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wz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