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想好好看书,那就应该知道怎么阅读才能让自己更好得阅读,让阅读的受益最大化。否则看再多的书,到最后“水过鸭背”,那就浪费时间了。
一、为什么很多人不爱阅读?
1、生理原因: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这个原因我想大部分看书看不下去的人都深有感触,但是著名作家被采访的时候也会说他不是读书的料,为什么人家就能成为作家呢?天赋固然重要,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菜就多练呀”,开始的时候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积少成多,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慢慢做成了。
2、心理原因:习得性无助的读书心理。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或者动物在持续不断遭受挫折时,产生的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由于过往的经历,在一件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已经自我否定了。大部分人从学生时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多年的学生生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阅读挫败感,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间看不出来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以至于一想到书,就产生一种无力感,觉得读书太难。
二、读不进去——影响阅读效率的三大因素。
1、客观因素:书的问题。
在读书群里面经常有人叫推荐书单,在我看来,推荐书单这个事情还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来的,没有所谓的万能书单,书得挑适合自己的。一个人看一本书能不能看进去,就看书中所述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体系的交集有多少,交集越多,越容易看的进去,反之亦然。比如没有文言文基础的,看见别人推荐《庄子》,就马上去买原文来看,看的下去才怪,别说理解,很多字都还不认识呢。例如阳明心学会特别吸引哪些较为敏感的人,却很难攻克理性主义者的凉薄之心,所以选书不但要选好书还要选合适自己的书籍。
2、主观因素:缺乏目的性。
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叫作流浪;没有目标感的人生叫作迷茫;没有目的性的阅读叫作勉强。就如同挖水井,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是挖不出水来的,你到沙漠去挖,也难以挖出水来,你去河边,都不用挖都有水喝了,这就是目的性。带着解开问题的目的性去阅读,就像你在查字典一样,当你想查清楚一个不认识的字时,你会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翻字典,由于你的目的性十分清晰,所以你在查字典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专注,根本不会出现走神的情况。
3、状态因素:如何给你的心浮气躁加个开关。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在习惯性摆烂,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每日身陷“机关算尽”的APP里,无法自拔。深感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比以前更焦虑、更浮躁。人都是“离苦得乐”的,当你选择拿起书的时候,就应该把一切干扰的都屏蔽了去,好习惯都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习惯的。屏蔽了外部的干扰,还不行,人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小人,还得和这个小小人做斗争。可以把冥想纳入个人每日必做清单里,经常冥想可以让人更容易趋于平静,在平静的状态下阅读更容易有所收获。
三、读书太慢——摒弃阅读恶习,提示阅读速度。
1、“快速阅读”是个伪命题。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使得人人做事都追求效率,没了效率就难以生存,所以到了阅读这里也追求快速阅读。读书不是一场竞速游戏,要明白读书追求的是什么?追求的是理解。每一本书都有“理解成本”,我们阅读一本书的速度,是由我们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成本”决定的。当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越强大、知识储备越丰富时,阅读速度也就越快。这个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但是只要坚持,这就是像滚雪球一样,有复利效果的。
2、读书时要摒弃的阅读恶习。
第一大恶习就是“阅读强迫症”。“阅读强迫症”就是读书一定要一字不落才行!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实一本书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有价值的,或者是暂时对自己没有价值,我们只需要在阅读的时候寻找我们需要的重点,这才是关键的。其实书籍也遵循二八定律,知识干货往往只占20%,而剩下的80%是由引导性语言、辅助理解语言和故事案例组成的。读书的时最高的成本不是买书所花的钱,而是看书所花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把最宝贵的时间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
第二大恶习就是“回读”,回读很大程度是因为没能理解刚才看过的内容,当你遇到那些读了三五遍都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千万不要跟它们纠缠,此时你要快一点略读,说不定答案就在后面,就算后面没有答案也没关系。要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别忘了,在有感觉的地方,还要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提示阅读速度的三大技巧。
A:旅行式阅读法;把读书当做一场旅行,出发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在过程中追求良好的体验感。
掌握旅行式阅读法对读者的好处有:提升读者的大局观;增强读者读书时的目的性和判断力;精准定位读书的价值点;保持专注力;提升阅读速度。
具体实行:
步骤一:确定目的地。目标越清晰越具体越好,但是不要贪多,保证每次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好了。
步骤二:直奔目的地。就像查字典一样,直接从目录页找到你最想阅读的地方。
步骤三:闲庭信步多拍照。就是在有感触的地方停下来思考,划线并结合自身想法做笔记。
B:指读法;只要读者把手指放在书上,然后沿着文字的下方移动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谁都懂,但是好处却是很多人忽视了的。指读法的好处有几个:阅读速度提升20%~30%;手指的移动速度越快,阅读速度就会越快;通过控制手指移动,能够灵活调整阅读速度;更容易使人专注;避免读书时出现“逗留”“回读”“看错行”等问题。
C:奥特曼战斗法
奥特曼在战斗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时间限制——在地球上停留不能超过3分钟。这种情况就跟拖延症患者很相似,把工作或者作业拖到最后,在这最后的时刻特别的沉静且专注,甚至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效率。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设定挑战任务,计划一下在多长时间内想完成多少阅读任务——如5分钟内读完5页。
步骤二:开始计时读书,在限定时间内不可以中断阅读。
步骤三:计时结束,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备注:此功法不宜频繁修炼,频繁修炼容易走火入魔。
四、读完就忘——避免阅读误区,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误区一:缺乏人生联系。
其实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进行对自身结合的思考,阅读能否有收获在于能不能把所阅读的内容重新形成知识体系,一个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跟自己息息相关的,要不然这书中思想永远都是作者的,只有吸纳进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融汇贯通,才是自己的。
2、误区二:缺乏刻意回想。
一个人记忆力是有限的,很多人都说自己记忆力差,其实记忆力差是假的,懒才是真的。很多人别说学以致用,就是阅读完回头想想都懒,怎么可能会记得,何况很多人的目标是一年读完多少多少本书,那些书就跟过眼云烟一样,飘过去了就不见了,顶多留下点印象,但也比完全没有印象好那么一点。记忆的技巧就是刻意回想,1次阅读x5次回想=长期记忆,第一次:读完书后,立刻刻意回想;第二次:读完书一小时后,再次刻意回想;第三次:睡觉前,刻意回想;第四次:再次看书前,提前刻意回想;第五次:碎片化时间,随时刻意回想。这就是复盘,自己知识体系要定期复盘,就跟公司每年都要盘点一样,知识也是要盘点的,要不早忘记在哪个犄角旮旯了。
3、误区三:缺乏阅读输出。
学习金字塔:
听讲:听别人讲解能后记住学习内容的5%;
阅读:单纯看书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
视听:看影像、看展览、看图能够记住20%;
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30%;
讨论: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50%;
实践: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75%;
教授给别人:教别人能记住学习内容的90%。
以教为学的读书方式可以给自己施加压力,逼迫自己做出更积极的阅读。
“过目不忘”的学习技巧——费曼学习法,共分为四个步骤:明确概念;设想教学;反复完善;化繁为简。
五、读完不用——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1、读书是学习的途径,不是最终目的。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改变,如果读书万卷,但行动却丝毫不变,那这样的读书就是“虚假的勤奋”。读书时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实质内容;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读书重要的不是看完,而是会用。努力去做一个有归宿的学习者,带着改变的思想去读书。
2、学儿不练,十年不变。
知道做到
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陆游有一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起来的知识,远比“躺”着的知识更有意义。读书只是起点,应用是终点,而练习才是转折点。
天才唯一的秘密,就在于刻意练习,用自己的一套系统性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而不是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
做好刻意练习要满足4个关键条件:
A、设定清晰的目标,明确要学习的方法和掌握的技巧。
B、走出舒适区,按照正确方法进行练习。
C、专注的练习,要足够认真。
D、要有反馈,了解具体的表现,并不断进行矫正。
3、读书的永恒追求是身心合一。
如果把看书的过程比喻成吃饭,那么读书就是把食物放进嘴里,思考就是再咀嚼,而练习应用就是进行消化。最终食物被分解后,所有的营养都有效地融进你的身体,与你合二为一,内化成你思想与行动的一部分时,读书的最终目的就达成了。
六、没时间读——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
1、读书时间管理:重视阅读。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为什么很忙的人还是能挤出时间开看书?因为他们足够重视读书,认为读书的价值不亚于工作和赚钱;因为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进而养成了长期阅读的习惯;善于规划时间,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用“时间四象限法则”,把事情按照“重要”、“紧急”这两个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最后分成了四个象限。
这个世界不公平的事情很多,但是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公平的,就是所有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总有人在你看不下书的时候看书,总有人在你写作不下去的时候写作,最好的行动时机永远是现在。
2、读书时间管理:定时阅读。
基于自己的日程进行合理安排时间,挑出一天中最不容易被干扰的读书时间,从而让自己养成一个定时阅读的习惯。有两个时间段对所有人来说可控性极强,一个是清晨时间,一个是睡前时间。阅读也是将就循序渐进的,不要一来就给自己定个太大的目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3、读书时间管理:碎片化时间管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永远在线,随时干扰”的时代里,能否尽可能的吧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
A、出门随身带书,这是众所周知的很多名人的习惯,这不但能很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还能让我们在这碎片化时间里保持淡定的心态。
B、强烈的目的性,整合的碎片化时间就会越又效率。
C、管理自己可预见的碎片化时间。
D、创造碎片化的时间。
E、避免错误的碎片化时间管理。
七、ITO读书法,引爆你的阅读力。
一阶段:I input 阅读输入阶段;二阶段:T thinking 深化思考阶段;三阶段:O output 内容输出阶段。
输入、思考、输出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循环往复,共同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读书体系,形成了学习的闭环。这不单是一套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手段。
网友评论